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法治 >> 正文

车检异地“包过”暴露监管短板

发稿时间:2025-04-09 07:30:00 作者:张子璇 来源: 检察日报

  “新华视点”近日曝光豫皖交界地带机动车检测黑幕: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项城市等地近年来新增多家机动车检测站,其主打的卖点便是不合格车辆也能“包过”。记者暗访发现,即便车辆存在发动机故障、三元催化器缺失等重大安全隐患,仍能通过检测拿到合格证,形成本省车检过不了,换个省份就“通关”的乱象(据4月7日“新华视点”)。

  车检异地“包过”的危害性和违法性是显而易见的。从交通安全视角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3条明确规定机动车需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检测机构放行刹车灯罩破损、三元催化器缺失等隐患车辆的行为,直接违反该法第21条“禁止驾驶安全设施不全车辆”的禁令,不仅使车主面临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追责,更让其他道路使用者暴露于隐患车辆带病上路的威胁中。从环保维度审视,检测机构篡改尾气数据让超标车辆蒙混过关的操作,实质是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第21条总量控制制度的公然践踏,依据该法第112条,此类伪造排放检验结果的行为将面临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取消检验资格等行政处罚,最高法《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更明确对此类故意污染环境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

  既然如此,车检异地“包过”为何还能存在?说到底,不是法律缺位,而是监管出了问题。其一,不合格的车能“安全”通过检测,并能“安然”上路行驶,暴露出基层执法监管有疏漏。市场监管与生态环境部门虽定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但面对检测站设备参数篡改、检测流程造假等专业操作时,基层执法人员普遍缺乏技术识别能力,形成查不准、罚不实的困局。其二,跨部门协作沦为纸上谈兵。法律规定的联合监管机制在实际操作中演变为各部门各管一摊,交管、生态环境、市场监管三部门缺乏信息互通与技术协作,面对安检与环检交叉领域的违法行为束手无策。其三,省际数据壁垒成了违法温床。一个省查处的不合格车辆在邻省检测站竟能“洗白”重新上线,暴露出检测数据尚未实现互联互通的漏洞。

  我们看到,近年来相关部门针对这些问题已有所行动。去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机动车检验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明确要求完善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但要根治顽疾,当务之急是建立“准入—监管—惩戒”全链条监管治理机制。在准入端,市场监管部门应根据汽车保有量科学核定检测站布局密度,提高资质审批和评审标准,及时对检测站超饱和现象踩下刹车;在监管端,积极探索省际毗邻地区联合监督执法机制,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检测数据存证平台,建立全国联网的机动车检测信息系统,破解省际数据壁垒,让不合格车辆无处遁形;在惩戒端,建立“信用+监管”机制,将屡查不改的违法检测站纳入失信名单,除严格执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撤销资质处罚外,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取消资质+顶格罚款+刑事追责”组合拳,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机动车检测本应是守护道路安全与生态环境的法定防线。唯有将法律刚性约束与技术赋能监管相结合,才能让检测机构回归“把关者”本位,真正为人民群众筑牢道路交通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防线。

责任编辑: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