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青岛铁路运输检察院坚持小案不小办,通过精细化审查案卷材料以及引导公安机关补充侦查,还原了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身份信息,成功办理一起盗窃案。
2024年11月12日,王先生在烟台站售票厅躺着休息,醒来后发现自己的手机不翼而飞。公安机关立案后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石某甲,并于三日后将其抓获。
经查,石某甲具有多次犯罪前科,是一个盗窃惯犯。2023年9月,其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2024年3月刑满释放后没多久,又开始重操旧业,先后于4月、5月因盗窃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十五日。加上这次盗窃手机的行为,石某甲一年之内已实施盗窃三次。
2024年12月,公安机关以石某甲涉嫌盗窃罪提请青岛铁路运输检察院审查逮捕。经审查,该盗窃案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石某甲也对盗窃事实供认不讳,其行为已构成多次盗窃,应当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但当办案检察官审查石某甲的刑事前科材料以及身份信息时,却发现了疑点。
卷宗材料显示石某甲出生日期为1983年11月6日,2023年的刑事判决书记载的前科情况却显示石某甲曾于1993年因犯奸淫幼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但当时石某甲只有10岁,显然不可能被判处刑罚,这存在明显矛盾。办案检察官在向石某甲核对前科情况时,其对1993年奸淫幼女的前科拒不承认,只承认2000年、2017年、2023年的刑事前科。
此外,检察官还发现2023年的刑事判决书记载石某甲有两个身份证号码,一个是出生日期为1983年的现身份证号码,另一个是出生日期为1973年的原身份证号码。在向石某甲核实过程中,其对自己有两个身份证号码的事实坚决予以否认。检察官通过公安机关常住人口查询系统,也只查到其出生日期为1983年的身份证号码。
为进一步查清石某甲身份信息,检察机关在作出批准逮捕决定的同时,出具了详细的继续侦查提纲,引导公安机关从调取石某甲1993年、2000年、2017年的刑事判决书,向石某甲户籍所在地派出所查询调取其身份信息是否存在更改记录两个方面补充侦查。
公安机关很快调取了上述证据材料。1993年的刑事判决书载明石某乙于1973年11月出生,因犯奸淫幼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户籍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登记变更证明显示,石某甲于2017年11月进行了户籍登记变更,名字由石某乙变更为石某甲,出生日期由1973年11月6日更改为1983年11月6日,身份证号码随之进行了变更。
虽然公安机关补充完善了相关证据,但由于1993年的判决书格式较为简单,并没有记载被告人身份证号码。在这种情况下,证明石某乙和石某甲是同一人仍缺少关键证据,没有形成证据闭环,公安机关的后续侦查一时陷入了困境。
“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能不能通过指纹比对来证实石某乙和石某甲是同一人呢?”办案检察官找到了突破口。随即引导公安机关调取了石某乙在监狱服刑时捺印的指纹记录,与石某甲的指纹进行比对。经鉴定,石某乙的指纹和该案犯罪嫌疑人石某甲的指纹完全一致。
面对完善扎实的证据,石某甲很快承认了其所有的犯罪前科以及曾更改过身份信息的事实,并自愿认罪认罚。经查明,石某甲原名石某乙,实际出生日期为1973年11月。
今年2月,青岛铁路运输检察院以涉嫌盗窃罪对石某甲提起公诉,并建议法院判处石某甲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日前,法院审理后,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指控罪名和量刑建议,作出上述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