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法治 >> 正文

录取通知书不容夹带“广告私货”

发稿时间:2025-07-23 06:57:00 作者:张子璇 来源: 检察日报

  近日,湖南省石门县多位家长反映,孩子收到的高中录取通知书中夹带了某眼镜店的广告宣传单。这一问题曝光后,引发社会热议。对此,石门县教育局发布通报称,经查,仅有一所镇中学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向34名学生在密封的录取通知书之外,同步发放了某眼镜店优惠宣传单。目前已约谈该校负责同志,并将依纪依规进行处理(据7月22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录取通知书能当作商家营销的广告位吗?录取通知书作为学生寒窗苦读的成果见证,如同学生用青春和汗水换来的“军功章”,是教育庄严性的具象化载体。显然,无论广告是夹在录取通知书内还是“搭便车”附送,都是将商业信息与这份庄重强行捆绑,都可能打破纯净的教育场景,破坏领取录取通知书时独有的仪式感。

  商家追求广告效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但也应当知道有所不为。对于教育领域的商业宣传,法律早已划出明确禁区。广告法第39条规定,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和幼儿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但公益广告除外。教育部也三令五申,严禁高校、邮政企业在录取通知书邮件内夹寄、夹带与新生报到无关的商业广告等宣传材料。针对中考录取,各地教育部门也有类似规范。因此,即便通报声称涉事广告是“另纸发放”,这种行为也明显踩了红线,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事实上,录取通知书夹带广告早已不是新鲜事,事儿也不大,很多考生和家长只得一笑而过。虽然备受诟病却屡禁不止,其根源就在于背后的“利益链”。商家紧盯学生群体的消费潜力,通过支付费用或提供“赞助”,换取在录取通知书中植入广告的机会。而印刷、邮寄环节也是一环,部分负责印刷、邮寄的企业也可能因监管疏忽或利益诱惑,成为夹带私货的“帮凶”。但无论链条多长多隐蔽,学校作为录取通知书的发放主体,负有把关的首要责任。

  目前,石门县教育局已进行了“约谈”,并表示将依纪依规处理。但对公众来说,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广告是谁印的?谁安排发放的?邮寄环节是否存在漏洞?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相关责任人承担什么责任?这些问题需要尽快查实,给家长和学生一个明确交代。

  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杂质。录取通知书随意夹带广告插页,影响的不仅是学业文书证明的纯粹,更是教育的尊严。能做广告的时段、地方千千万,何必把录取通知书这个方寸之地当作商业利益的必争之地?相关部门还需打出组合拳,从录取通知书制发、投递、送达各个环节再加一把力,不给广告入侵留下空间。

责任编辑: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