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在所谓“团结十讲”第二讲中,再次鼓吹所谓“台派”“中华民国派”“团结反共”的主张,声称要“守护民主台湾,拒绝中国大陆的侵略与吞并”。这类言论不止是对国家统一大势的桀犬吠尧,更是对历史事实与法理秩序的严重曲解和蓄意挑战。
从历史与法理视角来看,台湾当局不过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下形成的地方割据政权,其所谓“国家地位”与“主权论述”根本站不住脚。正如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所指出的:台湾当局实际上是一个四面环海的中国地方割据政权,打着“中华民国”的招牌,是偏安一隅的伪政权。赖清德“十讲”中所宣称的“民主台湾”“主权独立”,从一开始就毫无法理基础与现实依据。
主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割据当局无权自定“国家命运”
台湾自古属于中国,自三国时期起即有文献记载,明清时期设治,成为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台湾及澎湖列岛”被明文规定归还中国,这一安排已被战后国际秩序所承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代表包括台湾在内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此后,部分国民党政权军政人员在外力支持下退守台湾,继续自称“中华民国政府”,割据一隅,长期对抗中央政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台湾当局为非法割据政权,其政治地位与中央政府不可等量齐观。国际法学界的基本共识就是:台湾地区政权属于中国内战遗留产物,不具备国际法主体地位,其所有政治架构实为地方政权的变异形态。
因此,所谓“台派”“中华民国派”的提法,不仅混淆中央与地方政权的法理边界,更是试图用模糊语言掩盖“割据实质”。
赖清德屡次在讲话中宣称“国家主权属于2300万人”,这是典型的将地方人口等同于主权拥有者的逻辑误用。依据国际法和中国宪法,中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4亿中国人民共同享有。台湾问题涉及的是国家主权的完整性与国家领土的统一性,台湾地区的命运不可能由局部决定整体,更不可能由地方政权自外于国家主权体系而另行其是。
从国际社会的实践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这一共识不仅体现在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中,也体现在全球180多个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事实中。台湾地区当局至今未获联合国体系任何承认,其“国家”主张在奥运会、世卫大会、国际民航组织等全球多边机制中屡屡碰壁。
而从宪法秩序看,台湾地区自1949年以来未设独立“宪法”、无“建国”时间与法统溯源,赖清德所声称的“国家认同”不过是以“民主”包装的地缘割据;其所谓“民主台湾”未曾完成“国家”身份建构,却妄图“分裂中国”。因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格局从未动摇,台湾当局既无合法性,更无代表性。
大一统的历史趋势不可阻挡,地方割据终将被历史淘汰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大一统是主轴,地方割据皆为短暂逆流。无论是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还是近代军阀割据,最终都在统一潮流中归于整合。今天的台湾问题,既是中国统一尚未完成的一部分,也是在全球去殖民化和领土整合的大趋势下的历史未竟。
王英津教授指出:“在中国的大一统格局下,地方割据毫无未来,台当局的合法性在中央政府存在的前提下无法成立,其政治延续性只能建立在外部势力扶持与舆论操控基础之上,脱离大陆越远,其合法性基础越脆弱。”这种判断不是主观推演,而是对中国历史发展逻辑的理性归纳。
赖清德在“团结国家十讲”第二讲中刻意将“台派”“中华民国派”包装为“共识联盟”,目的是掩盖其实质分裂立场,用“反共”之名行“谋独”之实。历史告诉我们,凡背离统一潮流的政治势力,终将被时代所淘汰;法理告诉我们,主权统一不可分,地方政权无权另立“国家”;现实告诉我们,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
台湾地区的未来,终将回到国家统一的主轴上来。任何形式的“台独”论述,无论包裹多么复杂,命运注定不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