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开幕的前一天,美国能源石化企业埃克森美孚迎来了其在能源投资领域的一个重要时刻——“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正式投产。这个项目位于广东惠州,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其中有不少钱花在了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上。
7月16日下午,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辜子珊在第三届链博会清洁能源主题活动上透露,未来5年,埃克森美孚还将在能源领域投资300亿美元用于低碳减排项目。“提供稳定能源供应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全球能源转型面临的一大挑战。”
无独有偶,在同一场合,来自法国的能源巨头企业道达尔能源副总裁徐忠华也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在能源低碳领域的投资。据了解,这家公司计划到2030年在新能源领域投入600亿美元,并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100GW(吉瓦)的目标。“我们希望这些投资是健康、可持续的。”徐忠华说。
当前,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如何在“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在第三届链博会上,包括辜子珊、徐忠华在内的多位能源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对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资金”的重要性。
在长江电工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友安看来,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技术迭代速度”与“商业化落地成本”的动态平衡。
陈友安提到,一方面,全球碳中和目标倒逼技术加速创新,比如在储能领域,从锂离子电池到液流储能技术的跃迁,每一步突破的背后,都是巨额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博弈导致原材料市场出现波动,还出现了政策补贴力度退坡等现象,这要求企业必须控制成本以维持市场竞争力。“这种‘高研发投入’与‘低成本要求’的矛盾,是清洁能源行业发展普遍面临的两大难题。”他说。
实际上,当下的全球能源投资已经明确转向了清洁低碳能源。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的《世界能源投资报告2025》指出,2025年,全球能源领域投资预计将增至3.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其中,约2.2万亿美元将集中投向可再生能源、核能、电网和电气化等清洁能源领域,几乎是传统能源领域引资规模的2倍。“过去5年,全球能源转型领域投资实现前所未有的增长,以光伏、风电等为代表的电力领域投资已远超传统化石燃料行业,全球即将进入全新的电气时代。”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于健龙评价说。
但在今年链博会上一场聚焦能源转型“四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讨论中,机械工业环保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贾中华却指出了当前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还存在的关键问题:资金投向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动态适配不足。
首先看创新链。贾中华提到,2024年,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但其资金分配比例严重不均衡,主要投向了项目的应用端、使用端,投向创新端的占比很小,而在这很小的比例中,绝大多数又投向了短周期的项目研发,“对于一些可能会引领新能源行业破局的前沿性技术,投入的资金很少”。
根据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2025年能源转型投资趋势》,2024年,全球对电气化供热、氢能、碳捕集与封存、核能、清洁工业和清洁航运等新兴技术的投资总体同比下降了23%。这份报告分析认为,阻碍上述领域投资的因素包括可负担性、技术成熟度和商业扩展性。
对此,贾中华建议,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或引导长期资金、耐心资金投向新能源产业前沿技术长期研发的项目,比如海洋新能源、储能、绿氢、核聚变等。“这些项目研发周期长,有的需要10年以上,又是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辜子珊也提到,技术发展早期,较大的时间和成本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有可持续的、透明的政策推动新技术快速发展和迭代,包括大规模推广。“我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加持续的政策支持,让我们可以将能源转型资金投到一些好的技术上。”辜子珊说。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2024年,我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的1/3;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10年居全球首位。如今,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全球80%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都由中国生产制造。
但新能源产业走向全球的路并非坦途,资金就是一个难题。贾中华介绍,我国光伏、动力电池等产业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产能,但由于地缘政治引发的“去中国化”,迫使很多中国新能源企业要在海外设厂。同时,欧美国家制造业回流进一步抬升了产业链重构的成本。上述双重因素叠加,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升级的成本增加,企业压力较大。
“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技术、产业、资金正向循环的机制。还要搭建资本敢投、技术能落地、产业可壮大、全球共受益的韧性循环体系,保证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贾中华说。
“能源企业本身就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企业,从资金到资产再到资金的良性循环,是关乎一家能源企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基石。”在朗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翁朝伟看来,随着分布式技术的深入发展,能源投资的门槛大幅度降低,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参与到能源资产的运营管理中。
以充电桩行业为例,翁朝伟说,从数量来看,有85%以上的充电桩运营商是中小微企业,相较于传统能源大型运营商,这些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推动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还需要一个更创新的资金链模式。”
对于能源企业,翁朝伟的建议是:从自身做起,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经营理念同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更加深入地结合。“对于一些有能力的企业,还应该围绕新的低碳技术做一些更长期的投资。”翁朝伟呼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