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康西瓦烈士陵园迎来一批特殊的战友。来自陆军第950医院三十里营房医疗站的医护人员们走进历史纪念馆,开展“喀喇昆仑模范医疗站”荣誉称号三十周年纪念活动。
坐落在喀喇昆仑群山怀抱之中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海拔3760米,是全军海拔最高的医疗站,199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喀喇昆仑模范医疗站”荣誉称号。30年来,医疗站一代代医护人员扎根高原,担负起辖区内边防官兵和驻训部队的卫勤保障任务,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雪域高原上的“生命站”。
近日,三十里营房医疗站选派7名医护人员,走冰河、爬雪山赴边防一线哨所为官兵开展巡诊,为一线官兵健康保驾护航。张亚丽/摄
活动中,医护人员走进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旧址,在断壁残垣间感受先辈最初建站的不易。20世纪60年代,进藏的柏油路尚未铺设,数不清的达坂横亘在通往雪域高原的途中。山路被冰雪覆盖,天险般的恶劣环境和高海拔成了进藏官兵的生死关,而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是这条长达1200公里的道路上唯一的生命站。
“当暴雪封锁道路,她们把药箱绑在身上,爬过冰裂缝隙……”在医疗站举行的演讲比赛上,护士长激动地讲起当年医疗站的感人故事。那时站里条件艰苦简陋,为了给住院官兵创造舒适整洁的环境,医护人员们每天端着大盆的伤病员被服,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洗衣、晾晒。由于常年经受高原凛冽的寒风侵袭,有的女兵患上了妇科疾病和风湿疾病。
然而,没有什么能阻挡医护人员们挺进高原、扎根边防的步伐。自1962年建站至今,60多年来,一代代医疗站队员像红柳一样扎根边防、奉献高原,和边防官兵生死相依,甘苦与共,共同缔造形成了“热爱边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喀喇昆仑精神”。
“变化的是使命任务,不变的是理想信念和奋斗担当。”医护人员们纷纷表示,这些年,伴随站内医疗手段与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喀喇昆仑精神”也在一代代医护人员身上薪火相传。军医张西洲反复推敲高原肺水肿抢救方案,成功将抢救时间由过去的6到8天缩短为平均48小时。“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雪域高原模范护士长”姜云燕更是亲眼见证了因为医疗站的存在,边防从“生死关”变成了“生命线”。
作为从新疆通往西藏的1000多公里219国道上唯一的医疗站,守住“生命禁区”的生死关口并不容易。为了提高治愈率,医疗站成员们定期开展实战化练兵备战,加速构建起高质高效的新时代卫勤保障体系。
“所有人员,紧急集合。”“同志们,接上级通知,前方某地域有3名伤员需要紧急救治……”
不久前的一天,随着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一场实战化卫勤应急演练在雪域高原展开。由医疗站各科室抽组精干医护人员组成的机动卫勤分队,按照作战命令迅速向预定地域开进,并展开战场救援演练。
演练现场,狂风裹挟着雪粒,气温骤降至零下15摄氏度。在低氧环境下,医护人员背负20公斤急救装备,穿越崎岖山地,利用制式担架和简易固定装置转运“伤员”,同时应对高原急性肺水肿、冻伤等特情。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原官兵练兵备战不断向实战化深入,我们卫勤保障人员也应该紧跟时势,必须做到随时待命、全时待战,不分昼夜、全域保障。”医疗站院长李剑说。
针对高原官兵的常见病,医疗站官兵们潜心钻研,攻坚克难,如今已成功攻克高原肺水肿。今年年初以来,医疗站救治了多例高原肺水肿患者,治愈率已达到100%。
不久前,医疗站又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在海拔4000米的昆仑山腹地,219国道某基建工地突发意外,一名工人被高空坠物击中头部,生命垂危。
“医生,医生,快救人啊!”门诊楼前,一辆车还没停稳,车厢内就有人大声疾呼,“当时他被砸到头了,恶心呕吐,不一会就昏迷了,喊也喊不醒!”工友李师傅声音颤抖。
接诊军医贾勇闻声赶来,立即展开了急救检查。很快他便判断出,这是典型的颅内高压危象,情况十分危急。
“必须立即开颅!”了解情况后,院长李剑和主刀医生莫拉丁当机立断。
然而在高原高寒、低压缺氧的环境条件下,开展手术对医护人员和设备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麻醉和手术风险陡增至少60%。参与手术的人员必须全神贯注,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较量。
尽管高原的低氧环境让医护人员和患者都面临巨大挑战,但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医护人员们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每一个操作步骤。经过两小时的艰苦奋战,手术终于顺利完成。
伤者颅内大量淤血被成功清除,出血点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当听到仪器传来平稳的心跳声时,在场的每一名医疗队员都长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手术一切顺利。”医护人员马上将好消息告知了伤者家属。手术室外,家属听到消息后一度哽咽,连声说着“谢谢”。
“高原环境下,止血、气管插管等基础操作难度成倍增加,必须分秒必争!”李剑解释说,当时若将患者送至山下治疗,需要经过至少7个小时山路。但伤情危急,已经没有转运时间,如果不及时进行颅内清创解压,生还概率几乎为零。
“伤病员在哪里,医护人员就要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李剑用一句话总结。
地处海拔3760米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在医护人员们心中,就是离天空最近的战场。60多年来,一代代医护人员用专业技术填补着“生命禁区”的救治空白,用双手与死神赛跑,创造生命的奇迹,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生命禁区的守护神”。
康西瓦烈士陵园里,新一代的医护人员整齐列队,庄严肃立。面对高大的英雄纪念碑,他们的誓言铿锵嘹亮——“生命相托,永不言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刘彦良 戴学武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0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