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青”火相传,“海霞精神”闪耀北部湾

发稿时间:2025-04-19 04:32:00 作者:周呈宣 劳文静 黄惠琳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祖国南海之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以向海区位优势为依托,以地角女民兵连的红色基因为底色,坚持党建带团建、队建理念,从1963年那群勇敢无畏的渔家姑娘,到如今活跃在各领域的新时代“海霞”,红色火种在新时代青少年中持续传递,逐渐构建起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

  党建引领,“海霞精神”从渔家姑娘传向新时代青年

  1963年,80多名十三四岁的地角渔家姑娘响应党的号召,组建起全国首支渔村女民兵连。彼时的地角渔港还是乱石嶙峋的荒滩,首任连长龙先兰带领姑娘们肩挑背扛,用6年时间建起可停泊3000艘渔船的渔港。

  在枝柳铁路大会战、地角渔港修建等任务中,她们以排为单位分成青年突击队,肩挑手扛、挖土填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展现了“走一路、红一线,驻一地、红一片”的“海霞精神”。

  “我们白天织渔网,晚上练刺杀,睡觉都抱着枪。”现年76岁的老民兵龙先兰回忆道,当年修建枝柳铁路时,女民兵们硬是在崇山峻岭间筑起钢铁运输线。

  时光流转到2023年,上级根据地区形势任务需要,将地角女民兵连由普通民兵连调整为基干民兵连,成员从清一色的地角姑娘扩展为全市各行业青年骨干。如今,地角女民兵连已发展到实编100人,其中党员28名,团员7名,平均年龄36岁。她们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征程。

  新时代地角女民兵连青年突击队被赋予了“四海四队”的全新职能:海湾安全守护队、海岸应急救援队、海防教育宣讲队、海霞解难服务队。女民兵青年们每年参加人武部封闭式特训,刻苦训练传统、基础和专业科目。

  “新时代‘海霞精神’既要能扛枪,更要能适应时代发展,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地角女民兵连现任连长曾璇说,新加入的女青年们,不仅传承了老民兵的“海霞精神”和过硬技能,更在各类应急演练任务中,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飒爽英姿与使命担当。

  平日里,地角女民兵连青年在各自岗位默默耕耘;一旦防震救灾、排查火情隐患等紧急任务下达,她们迅速响应,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 的深刻内涵。

  “青春引擎”点燃红色薪火,续写时代新篇

  2024年5月,北海市海城区地角女民兵连走进北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点亮希望,与爱同行”助残日关爱特殊儿童主题活动。女民兵们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孩子们宣讲国防知识、展示军事技能、表演舞蹈,还为孩子们过了集体生日,并送上母亲节礼物。她们用实际行动为特殊儿童送去温暖,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国拥军的种子。

  “以前总觉得国防离我们很远,但今天女民兵姐姐们的讲解和表演,让我感受到了军人的威严和国家的安全感,感受到温暖。”学生范钦源说。

  近年来,海城区依托地角街道党校成立街道团校,从“女民兵连”“青年人才”“三新青年”中精心选聘师资力量,组建了老民兵党员导师团、新民兵青年讲师团、红领巾讲解员3支宣讲队伍,用咸水歌、地角话、普通话等多元形式,将“海霞”故事讲得生动鲜活,真正实现了“青年讲给青年听,用青年影响青年”。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生动的形式,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青年、贴近生活,让青年真正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团海城区委书记邓晓说。

  红色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要注重实践育人。海城区整合本土红色教育资源,加强与高校共建,探索形成了“榜样育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的三育人模式,引导团员青年知行合一。

  自2024年成立以来,街道团校已承办各类培训班10余场,并与北海康养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共建“传承红色基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少先队引领“预备道”,红色基因代代传

  2024年4月25日下午,北海市海城区地角女民兵连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基地,一场庄重而特别的仪式举行。激昂的鼓号声中,鲜红的队旗缓缓入场,超龄离队的少先队员们整齐列队,齐声高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并向队旗庄严敬礼。这个场景来自海城区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示范性离队入团仪式,也是党团队一体化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

  “我们期望为青少年铺就一条通往红色传承的‘预备道’,让红色基因在他们心间生根发芽,促使地角女民兵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地角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校外少工委主任周开鸿表示。

  近年来,海城区积极构建党工委、团委、少工委全链条联动机制,把分批入队和“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紧密结合,常态化开展纪念活动、仪式教育以及少先队活动课,在重要节日节点开展示范性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强化仪式教育的感召力,让红色基因的传承更加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已有超7000名少先队员参与其中,有效增强了他们的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

  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要有仪式感,更要融入生活实践。2024年12月7日,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三(2)中队的少先队员们来到北海市金滩,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净滩行动。他们化身“海防小卫士”,手持垃圾钳和垃圾袋,认真清理海滩上的垃圾,用实际行动呼吁公众保护环境。

  海城区创新孵化“海防小卫士”六“寻”六“访”少先队社会化工作品牌,涵盖寻访英雄榜样、红色基地、乡村振兴等六大主题,对应争当讲解员、守护海岸线、传承非遗技艺等六项实践任务,获评全国优质少先队活动课。

  “‘六寻六访’品牌将国防教育融入劳动实践,不仅丰富了少先队员的课外生活,还让他们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海城区少先队总辅导员曾愿榕说。

  海城区发布了“一街一品”青少年实践教育地图,将辖区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特色村寨、猛禽候鸟迁徙地等串联起来,形成了“疍味”地角女民兵连史馆,“海味”海军码头、紫霞湾海滩,“山味”冠岭森林公园,“乡味”流下村的“四味”思政教育阵地。通过阵地建设的“一体化”,推动了党团队育人一体化。

  “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场接力赛,我们将继续努力。”邓晓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呈宣 通讯员 劳文静 黄惠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9日 04版

责任编辑:刘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