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阅读

发稿时间:2025-04-21 06:3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信息密度在激增,信息差在缩小,人们却也因此更容易陷入真假难辨的信息泥沼。正因如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深阅读”的必要性越发显现。我们需要意识到,阅读的方式或许在变,但阅读的本质永远不变:它指向的从来不是获取信息的速度,而是情感的共鸣、思想的深度——这是独属于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对话。

  ——————————

  数字时代,守住阅读的内核最重要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 何弘

  敬惜字纸对中华民族来说,不仅是一个传统,更是一种信仰。敬畏文字的本质是尊重文化。数字技术出现之前,人类数千年以至上万年的文化,主要通过文字、通过印刷品得以保存和流传。正因如此,我们形成了对印刷品近乎崇拜的情感,觉得印刷品值得信赖,阅读印刷品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数字技术的出现,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让阅读变得极为便捷。当然数字技术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的泛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知识的传播者,而许多发布信息的人其实根本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于是,“读屏”在不少人尤其是年长者眼中,和读纸质图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根本称不上是阅读,而是一种纯粹的消遣、虚度光阴,甚至浪费生命。

  数字技术的出现让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因为有了数字阅读,人们的阅读时间大大延长,获取的信息也极大增多。但很多人认为面对屏幕的阅读是无效甚至有害的,有人还提出了“息屏”24小时的倡议。我知道来自网络的大量垃圾信息占用了太多人太多的时间,但读总比不读好,我坚信开卷有益。

  发展的问题一定要靠发展来解决。数字阅读出现了,为什么一定要让大家捧着沉重的纸质书阅读?正如纸张发明了,没人会再要求大家捧着沉重的竹简、木简阅读。

  “学富五车”今天仍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丰富。在没有纸张的时代,能够“学富五车”肯定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但在纸张发明之后,能够“学富五车”似乎也没有那么夸张。不同时期竹简规格、马车载重和文字密度不同,主流观点倾向认为先秦时期五车约250万字 ,与当时重要典籍的字数规模大致相当。在汉代,五车书也不会超过800万字 。在纸张发明后到机械印刷出现前,有一定学问的读书人基本都能达到800万字阅读量;机械印刷技术发明后,阅读800万字以上的文献,一般读书人都能做到;在数字阅读时代,一部长的网络小说就超过了800万字的篇幅,一个U盘就可以装下数字技术出现之前人类所有的文献典籍,大多数人的阅读量都超过800万字。当然,先秦典籍同样的文字信息密度要大很多。

  所以,怎么阅读不重要,阅读什么才重要。不管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守住阅读的内核最重要。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可以“读屏”,但要从泛泛的读屏中解脱出来,利用数字阅读的便捷,好好读些书。

  首先,要读书。正式出版的书籍,无论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版的,比那些不知来源、博取眼球的八卦信息,相对来说更有价值。

  其次,要读好书。目前图书出版量巨大,网络文学作品更是浩如烟海。尽管开卷有益,但人生苦短,青少年更应该选那些权威单位、权威人士推荐的或公认的好书来读。

  最后,要读经典书。经典是历经大浪淘沙沉淀出来的精华,已成为人类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可以共享的精神资源。不读经典,以后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就会缺少牢固的文化基础。

  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书,人生会因阅读而充实、丰盈。

  ——————————

  AI时代,文学是人性的“还魂器”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邵燕君

  自从发明机器以来,人类就变得越来越像机器。

  我们用作息表调教生物钟,用卡路里锁定摄入量,用颜值来衡量美丽,用幸福指数互相攀比;我们把自己的情感打包,兴趣模块化,喜怒哀乐皆转化为套路;我们填无数的表格,内化各种规范,适合被排列组合进任何项目工程……

  我们确实大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协同工作的沟通成本,我们越来越具有生产力,物质和精神产品都越来越丰盛。然而,正当我们越来越像机器的时候,机器也越来越像人了——AI全面入侵了人类的“操作系统”。而且,比起打扫卫生,它更擅于编程。更可怕的是,它可以像人一样阅读和写作,打破人类对自然语言的垄断——这是人类最后的保护区。

  目前,很多研究者都从人类文明阶段升级的意义上,讨论ChatGPT、DeepSeek出现后显示出的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意义,因为这些大语言模型成功地打通了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的阻隔,为人类自然语言找到了一个人脑之外的智能母体平台,这有可能彻底改变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

  我们唯一的安慰是,AI目前还没有如人一般的思维能力。AI并不是真的在写作,而是在算概率,背后是海量参数和大规模集群训练。也就是说,它看起来像人,是因为它以人类的语料为食料,本身并不能说人话。

  然而,这样的安慰却不能让我们安心。因为,我们已经失去对自然语言的垄断了,而我们的对手过于强大,对它的使用又过于廉价。

  语言功能是人类起源时期进化出的核心功能,很多人认为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人类因此成为万物之灵长。语言的发明使个体内在的经验获得外化表达,并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使经验获得相互的理解和连接。人类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部落、国家等)、伦理道德体系、价值信仰系统,以及文学艺术创作,都在语言的基础上建立。人类的语言从自然语言中延伸出人工语言,又从计算机编程语言这种特殊的人工语言中延伸出可以打通自然语言的大语言模型。AI杀了个回马枪,它绕过码农,和普通人对话,代普通人说话,背后连通的却不是人脑。人类如果沉溺于这一媒介的延伸,放任自身的语言功能被截除,“人何以为人”的问题很快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从另一角度说,如果AI只会用人类的语料说话,人类就是新鲜语料唯一的供应方。今天,AI之所以可以人模人样地说话,写诗写小说,是因为喂给它的文字是人类既往经验的表达,人类的情感、伦理和创造力都封存在里面。如果人类不能持续提供新经验的表达,这个数据库就陷入了封闭的、高速运转的死循环。很快,它散发出的就不再是一股AI味儿了,而将是尸臭味儿。

  正是在人类的自然语言功能可能被截除的当下,文学阅读和创作重新具有了更特别的意义——作为人性的“还魂器”。

  ——————————

  坚守人的内核与素养

  网络文学作家 骁骑校

  说到阅读,回忆扑面而来。上小学时在书摊上看连环画《三国演义》,在班级图书角看《少年文艺》;上了中学,便在书桌里藏了《天龙八部》,在同学间交换《圣斗士星矢》;再大一些,迷上了海明威,光《永别了,武器》就看了好几种翻译版本。周末最喜欢做的是在书店里泡上一整天,就那么站着看免费书,硬生生把想看的书分几天看完,内容记在脑子里,钱省在口袋里。

  阅读,使我快乐。

  后来,电脑屏幕在工作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网络读物逐渐取代了纸质的报刊、杂志,网络小说的大行其道更是占据了我的大量业余时间。再后来,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穷尽手段来霸占我们的时间,大数据和算法成为最懂你的知音,手指滑动间,似乎世间一切尽在眼前。

  没人在意这种转变,我们依然在阅、在读,但每个阅读的单元时长越来越短,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可以在3分钟内快速看完概要和精彩片花,一部小说可以在1分钟内描摹出故事轮廓。历史政治军事天文地理等等,任何人类文明的精华,你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

  但你什么都没记住,什么都没学会。我也不例外。虽然买书依然和从前那样频繁,但买多看少,拿起书看不了1分钟就耐不住,重新拿起手机,享受浅阅读带来的愉悦——我们的快乐来得越来越廉价,越来越简单,我们也越来越难以被取悦。

  直到有一次长途洲际飞行,11个小时和网络绝缘,在飞行中,坐立不安,抓耳挠腮,时间流速都变得缓慢至极,幸好手机里存着几本书,可以拿来消磨无聊的旅途,以前停停走走总看不完的书,竟然借着这次机会看完了。

  离开网络,时间骤然变长,变得可以读完一本书。这很奇妙,以前车马慢,书信慢,城市小,学习工作生活的节奏都是舒缓的,低效的。现在高铁飞机咫尺天涯,手机更是随时通联,效率变得极高,但时间却没节约出来,反而变成了稀缺品,连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的空当都拿不出——时间不再属于我们自己了。

  我们需要掌握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人生。

  从深度阅读开始吧!连贯性地去看一本书,一页一页地翻开,一行一行地看完,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捕捉创作者的智慧和心血,看文学和哲学,看艺术和科学。这些由人类不同领域的精英写出来的书,本就该坐下来品着茶慢慢看,而不是由某个博主提纯成1分钟视频“信息肉糜”喂给你。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不仅获取信息变得更加便捷,连一些艺术工作都能交给AI代劳。我们不能否定和排斥科技进步,但海员有了GPS,也不能丢掉使用六分仪的基本功;国家拥有超级计算机,依然保留使用珠算进行数据运算的特殊部队。

  长阅读,深度阅读,纸书阅读,能让你在AI与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的当下,坚守人的内核与素养。

  ——————————

  阅读,就是思想与文化的呼吸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 黄发有

  我还没上学,就感受到读书是一件庄重的事情。我的老家在福建西南部客家聚居区,客家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很多客家地区都建有字纸亭,写有字的纸不能随便丢弃,要拿到字纸亭焚烧。记得我家里有字的东西,哪怕是废旧的报纸,我父亲都会将它们叠放得整整齐齐。我小时候要获得读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周围的大多数同学除了课本,家里没有其他书籍。很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亲节衣缩食,会想尽办法为我购买我渴望拥有的书籍。

  为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不少教师都会念叨一句话——读书改变命运。就个人的成长过程而言,读书确实塑造了我的人生,读书、写书、教书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不可分割的生活方式。

  这些年跟不同的学生交流,有一种说法在我的耳边反复响起,那就是“读书太卷了”。当读书跟分数、排名、收益挂钩,读书就很容易变成一种负担。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但读书的方式不应该千篇一律。如果读书只是为了攀比,读书会给读书人带来很大的压力。当现实状况低于期望值时,还会催生各种挫败感。同样一本书,有些读者从中获得很大的启发,有些读者完全无感,这都是正常现象。当每个读者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阅读时,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读书让人看清自己,发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正是读书的奇妙之处。每次进入图书馆的书库,看着密密麻麻的图书,我心里都会有一种隐隐的震撼,感受到知识的博大与文明的浩瀚,进而意识到个体的渺小,学无止境。

  读书之所以美好,还在于让我们邂逅各种有趣的灵魂,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通过与他们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理解了世界与时代的变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喜欢收藏各式各样与书有关的物件,譬如藏书票、题跋、校样、审稿单、作者与编辑的往来书信、读者意见、稿费单等等,这些材料帮助我们还原了特定时代书籍的生产方式和阅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观察到书籍背后的“人”,他们以不同方式展现自己生命的温度和思想的气度。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阅读的对象与阅读的方式都在变化。也许,纸质书会像一些学者所预言的那样日益边缘化,但阅读一直是人类独有的美好体验,每个人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创新都离不开阅读。随着环境的改变,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的方式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并没有过时。在我看来,阅读,就是思想与文化的呼吸。借助有效的阅读,思想得以推陈出新,文化得以生生不息。

  ——————————

  通过阅读雕琢自己的内在

  网络文学作家 血红

  我们这一代人10多岁的时候,一本足够分量、足够质量的书本,是我们最大的快乐源泉。课余,饭后,能捧着一本书深入阅读,伴随着作者的文笔起伏,感受书中人物的跌宕人生,品味其中深厚的精神内蕴,就是我们一天最大的快乐。

  通过文字,和作者相隔遥远的空间、漫长的时间,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对情节、对人物,对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提炼,深刻思辨,谨慎批判。通过阅读这一种行为方式,我们一点点雕琢自己的内在,一点点打磨自己的思想。

  但是不可否认,阅读一本书,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需要“主动”而“辛苦”地去逐字逐句品鉴、提炼书中真正深层次的内涵。而当代社会的运转,大家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每日里都好似陀螺一样辛劳奔波,想要每天都拿出固定的时间阅读,已变得很奢侈。

  互联网浪潮来袭,技术的进步,平台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更丰富、更多样、更易得的娱乐内容。无须思索,不需努力,更不需要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地点,只要放空大脑,点开各种App,就有无数碎片化的娱乐内容,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涌入大脑,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提供足够愉悦的情绪价值。

  于是,人们“主动学习”的能力逐渐丧失,日益沉浸在大数据精确打击的“被动式投喂”中不能自拔。很多人的“情绪迸发”以及“情感共鸣”,不再是发自内心的“自我激发”,而是被动的“外来挑动”。长此以往,内心的空洞,思维的僵化,学习能力的退化,似乎已经成了定局。

  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现,应当成为我们“阅读”的好助手。数十年前,我们要在书店,辛苦寻找对我们有益的经典著作,很多时候,我们听说了一本好书的名字,却因为各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它无缘相见。而现在,互联网技术,已经让无数的经典作品变成了电子书,人工智能工具更是方便了我们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经典作品。

  阅读,已经从技术手段上,变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一部手机在手,在去上班的地铁上,在回家的大巴上,在出差的高铁、飞机上,在午间休息的咖啡馆内、茶水室中,在入睡前的那十几分钟、半个小时内,如果有心,我们完全可以舍弃那些五彩斑斓的、繁杂的娱乐碎片,一段、一段、一段地,阅读那些真正的经典。

  阅读能够带给我们多少好处,于此不再赘述。我们只需要记住,人工智能时代,一切技术手段,只是工具。我们是创造这些工具的“主人”,我们要掌握工具,而不是被工具衍生的内容影响,甚至是被操控。

  时代让我们变得前所未有的忙碌,技术却也让阅读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谨记“开卷有益”的训诫,让我们在紧张、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抽出一切可以抽出的时间,阅读吧。

  ——————————

  在算法浪潮中守护人性温度

  晋江文学城副总裁 胡慧娟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浪潮奔涌,重塑着文化生产的过程。ChatGPT每分钟能生成数万字的文章,AI绘画软件可以批量生产插画,我们似乎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面对AI的浪潮,晋江文学城却选择了一条似乎在逆流而行的道路——明确限制AI在创作中的使用范围,甚至对过度依赖AI的作品采取锁章、禁榜等严厉措施。

  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对“原创性”与“人性温度”的坚定捍卫。以AI写作为例,它能不断地快速拆解和模仿已有样本,批量生成几乎任何你想要的内容,快速、方便、满足你一切的阅读喜好,但这种看似“完美”的创作始终缺失着最关键的内核——人类的情感与智慧的真实表达。《背影》中为给儿子买橘子而笨拙攀爬月台的背影,《巴黎圣母院》中震动的钟塔,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学瞬间,都源自作家对生命本质的顿悟,绝非AI可以推演。

  20多年前,晋江文学城创立的初衷是给有写作梦想的人提供一个平台,让每一个源自作者真情实感的故事能够在这里生根发芽。20多年来,晋江始终不忘这份初心。这种坚持,不仅是对创作者的尊重,更是对读者期待的回应——给想去静下心来阅读真正有情感有温度的作品的读者保留一片净土。

  AI生成的内容看似也能满足纯娱乐性阅读的表层需求,但却无法引发读者心灵的震颤,也无法满足在作者创作时,读者给与追更反馈的情绪满足。读者在评论区分享与作品角色共同成长的感悟,在完结章留言“仿佛和书中人共度了一生”,在字里行间捕捉作者创作时留下的小巧思,将阅读升华为精神对话,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共鸣,恐怕是AI创作永远也无法满足的。

  站在传统阅读与智能科技的交叉路口,我们更需要坚守阅读的本心,珍惜那些一字一句编织出来的真情实感,期待那一次一次因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让那些真正想写故事的作者热血不凉。

  文学,因真实而永恒。

  ——————————

  让书香满溢青春,让阅读照亮人生之路

  掌阅科技总编辑 马艳霞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已悄然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里,阅读,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数字阅读的兴起,让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而传统阅读则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坚守着阅读的内核。在这个时代,如何让书香满溢青春,成为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数字阅读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迅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手机、平板、电子书阅读器、在线阅读平台等等,这些数字化工具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的信息。碎片化阅读,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常态。在飞机上、地铁上、公交上,甚至是在排队等候的间隙,我们都可以拿出手机,阅读一篇短文,获取一些新知。这种阅读方式,无疑适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然而,碎片化阅读虽然方便,却难以满足我们对深度知识的渴求。在海量信息的汪洋之中,我们也只是浅尝辄止,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深刻的思考。这时,传统阅读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捧起一本纸质书,沉浸在字里行间,那种独特的触感和墨香,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细细品味。深度阅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获取更全面的知识,更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无论在什么时代,优质的内容始终是阅读的核心。无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无论是碎片化阅读还是深度阅读,内容的质量始终是决定阅读价值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书籍和文章来阅读,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滋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对于年轻人来说,深度阅读更是不可或缺的。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积累知识、塑造人格、培养情怀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多读一些经典著作,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书籍,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精髓。通过深度阅读,我们可以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流,从而汲取力量,启迪智慧,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并不排斥碎片化阅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碎片化阅读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获取信息,了解时事动态,拓宽我们的视野。但是,我们不能让碎片化阅读成为我们阅读的全部。我们应该在碎片化阅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深度阅读,让阅读成为我们思考人生、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人工智能时代,让书香满溢青春。让我们珍惜阅读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相结合,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书香伴随我们的成长,让阅读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1日 08版

责任编辑:刘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