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社会 >> 正文

让土地生长出与时代共振的新故事

发稿时间:2025-04-10 06:0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黑龙江省嫩江市曾被贴上“老工业基地”“人口外流”的标签,如今正因一群青年的回归,悄然生长出新的可能。

  在宋凌宇的养殖场,深夜两三点的灯光格外刺眼。他曾蹲在鹅棚里,仔细检查注射抗病毒血清后的鹅苗,“养鹅是‘伺候’活儿”。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几乎出现在每一位受访者身上——退伍军人梁文军把当兵时的严谨作风带到养殖场,对温度、湿度、光照等各种数据信手拈来;李福生为研发鹅油护肤品、鹅血面霜,组建了一支拥有多名博士的研发团队……这些细节颠覆了我对农业“靠天吃饭”的固有印象:现代农业的竞争,早已是技术、管理、创新力的综合较量。

  更触动我的是这群“新农人”对乡土价值的重估。王洪刚的孵化基地建在草原和公路旁。在北京时,他觉得农村没出路。现在他发现,这里的水塘、草原甚至低温气候,全是养鹅的天然优势。从离开到回归,这种认知转变,恰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内生动力。

  在屠宰厂,我目睹了传统与科技的碰撞。流水线上,脱毛机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但仍离不开人工。“机器替代不了人力。”负责人李志涛的话,道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真实图景:不是彻底颠覆,而是渐进改良。这种“半自动化”的务实,或许正是当下中国乡土产业升级的典型路径。

  离开嫩江时,后视镜中的鹅群、养殖场、屠宰加工场逐渐模糊。但那些年轻的面孔、深夜的灯光甚至鹅粪与饲料的混合气息,却愈发清晰。这些青年的故事让我看到,农业的未来,不在逃离与怀旧中,而在于如何让土地生长出与时代共振的新故事。

  杨雷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0日 03版

责任编辑: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