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北京市朝阳区一户民居里,上门护士高芳正在轻推一位87岁老人的身体,准备换药。老人在一个月前摔坏了髋关节,每3天就得换一次药,她所居住的老居民楼虽然有电梯,但电梯层跟楼层差半层,家门前的7级台阶成了“天堑”,只能请上门护士到家服务。
4月2日10点半,上门护士康玲的丈夫超哥将车停在北京二环内一条马路的拐角处,康玲从后排拿起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维护包,边下车边拨打客户电话,车座的另一侧码放着上门护士必备的换药、导尿、胃管护理等13种医疗器械,还有一袋未开封的面包——这是她没来得及吃的早餐。客户是一位80多岁姓叶的老人,家住在离北京某三甲医院不到50米的地方,但刚刚经历癌症化疗的老人还很虚弱,无法出门。每逢周三上午,上门护士康玲总会准时敲响叶奶奶的家门,为她维护PICC和导尿管,当天已经是第10次了。
4月2日,北京市东城区一户民居里,上门护士康玲为刚刚经历完癌症化疗的叶奶奶做完PICC和导尿管护理,叶奶奶双手合十向康玲(左一)道谢。
进门换好鞋套,康玲熟稔地直奔卫生间洗手消毒,再穿过老房子复杂的布局,来到叶奶奶身旁,笑呵呵地打着招呼,询问着她的身体情况。拔尿管时,眼看叶奶奶神情变得紧张,康玲开始跟她拉家常,分散其注意力,手上活儿却一点没耽搁。在康玲看来,上门护士这份工作不仅要照顾患者的病情,还要兼顾患者的心情,“除了专业的服务,情绪价值也很重要。”
4月2日晚,北京市朝阳区,一名23岁的年轻人请上门护士为自己操作输液。他白天工作忙,租住的公寓周围医院很少,所以利用晚上的下班时间请护士上门输液。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率先在北京、上海等6省市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此后,一些公立医院和商业平台逐步开始“试水”,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介绍,截至去年5月,全国各省份共计3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7类60余项群众常用急需的“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使行动不便的群众享有护士上门提供的便捷护理服务,也降低了群众再入院率和就医成本,减轻家庭负担。
4月2日晚9点,北京市朝阳区,上门护士韩婷正从后备箱中取出医疗包,准备上门给客户操作输液。上门护理的订单多集中在上午,晚间的订单大多来自上班族或临时急单。
康玲的丈夫超哥曾是一名中医内科医生,新冠疫情期间忙得日夜颠倒,他萌生了改行的念头。那时康玲上门护士的工作已经做得有声有色,两口子合计了一下,超哥索性辞职做了康玲的全职司机。两人每天清晨从家出发,晚上9点左右到家,往往才能吃上当天的第一顿“正餐”。结束叶奶奶家的工作,超哥在驾驶座核对导航:“下一单在顺义,得走高速了。”当天还有11单要跑,仪表盘上的行驶里程跳到“100630km”——这辆为了省油钱购入的混动车他们才刚换了一年半,平均每天行驶里程接近200km。
4月2日傍晚,北京市朝阳区,上门护士康玲的丈夫载着妻子去往下一个客户家。
顾大爷是上门护士高芳的客户,家住北京四环边的老居民楼,电梯层跟楼层差半层,每家每户门前都有7级台阶。顾大爷87岁的老母亲在一个月前摔坏了髋关节,手术后连起身都困难,但每3天就得换一次药,家门前的7级台阶成了“天堑”。顾大爷的女儿听说现在用手机App能预约上门护士,立刻为奶奶下了一单,也让顾大爷第一次见识了这项服务的实惠和便捷,“叫999(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的车去医院换药,来回光路费就要360元,护士上门一共才收200多元。”
3月31日,北京市朝阳区,上门护士高芳正在为顾大爷(右一)87岁的母亲换药。换药结束后,高芳看到老人骶尾部因长期卧床皮肤受压,容易引起压疮,她叮嘱顾大爷要保持患者的皮肤干燥,伤口才能愈合得更快。
从北京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病房,到作为“上门护士”穿梭在各个小区,高芳总是背着放满医疗器械的护理箱,这些一次性工具,陪伴她走过22年的护士生涯。她认为,像维护胃管、尿管、PICC这样难度较高的护理工作,不是每个护士都能干好,但这在上门护理的订单中占很大一部分。国家对上门护士也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要求,“互联网+护理服务”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具备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并且能够在全国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
3月31日,北京市朝阳区,上门护士高芳结束一个护理订单后,在客户家的卧室脱下蓝色一次性隔离服,戴上帽子准备赶往下一单客户的家。
“上门护士比医院护士更难,”高芳表示,患者在医院出情况,有整个医院系统的支持,家里环境复杂,就需要更加细心、专业的操作。
高芳划开手机锁屏,一段短视频正在群里传播,展示着同行遇到的棘手情况:在北京某小区的卧室里,上门护士正在触诊检查患者的脉搏,又掏出听诊器,连续几次调整位置后,耳朵里传来的是一片寂静,护士退后两步:“叫120吧,人已经不行了。”——这本是一名需要做胃管维护的患者,当护士到达客户家里时,患者已经没有脉搏,但这个情况客户只字未提,并且在实际上门护理过程中,有部分患者确实处于昏迷状态,这时候就需要上门护士每一次都要严格做好相关的检查流程,判断、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确保安全再操作,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纠纷。
95后女孩陈梅在4年前辞去妇产科护士的工作,全职做上门护士。一开始单量很少,她不得不骑着小电驴跑到30公里外去做订单,“挑了就接不到单”。结束最后一单返程时下起了雨,小电驴还在半路“熄了火”,陈梅只能叫了辆货拉拉把自己和小电驴送回家。经过两年积累,陈梅才开始有了稳定的客源。
4月6日中午,北京市东城区,忙完上午的订单后,上门护士陈梅来到健身房,进行健身前的拉伸,她平日里每周锻炼3-4次。为了方便在核心区接单,她在二环边找了一间与人合租的房子,每月租金3000多元。
谈起此前在医院做护士的经历,陈梅坦言,虽然那份工作很稳定,但她常常忙得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而上门护士相对灵活的工作状态让她久违地拥有了自主选择的自由。在订单较少的日子里,早早忙完家附近的几个打针订单后,陈梅通常会来到健身房给自己“充充电”;周末,她还会换上跑鞋加入“医师跑团”——这个由医护从业者组成的社团,定期组织长跑活动。“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陈梅说,“也是为了今后能有精力、有体力去接更多的单,不那么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嘉硕 摄影报道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