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安全科学领域研究的博士生,我已经习惯了在实验室里分析数据、在事故现场寻找真相的科研生活。而体验学校“科技+思政”教育的过程,让我得以在历史长河与时代前沿的“对话”中,重新审视科研工作的深层价值。
2024年3月,我在北京理工大学观看了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情景剧——《英雄·丰碑》。这部剧以朱光亚、钱学森、王淦昌、邓稼先、郭永怀和孙家栋等“两弹一星”元勋为主要原型,艺术地再现了老一辈科学家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和为祖国奉献青春人生的豪迈激情,生动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人,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当看到郭永怀用身体保护绝密数据的场景时,整个演出现场鸦雀无声;当听到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甘愿为国家核事业奉献一生的故事时,台下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泣声。这种直击心灵的艺术冲击,让我们这些习惯了“理性思维”的理工科学生,真切感受到了科学家精神的温度。它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报国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融入血脉的信仰。
后来,在参与某起重大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时,我的导师再次提到这部剧:“我们应该像剧中科学家对待核试验数据那样,对每个检测数据都保持极致严谨。”这种将艺术感染力转化为科研动力的奇妙反应,正是这门思政课给我们带来的最宝贵的收获。现在,《英雄·丰碑》中的经典台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已经成为我们实验室的座右铭。
在我看来,理想的“科技+思政”教育不应停留于单向的理论传授,更应成为一场场触动心灵的跨时空对话。比如,在“用活革命旧址 畅享智慧链接”主题思政课中,通过“实体修复+数字孪生”的创新模式,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阻隔,在模拟复原的窑洞教室里、煤油灯下的斑驳光影中,感受抗战时期办学的艰辛。同时,我们还能通过VR设备进入元宇宙空间,与历史人物展开跨时空对话。
记得在体验“马兰草造纸”虚拟实验时,那种克服物资匮乏的困难、勇于创造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这种沉浸式教学给我带来了重要启示——我们正在开发的“事故现场数字重建系统”,同样可以借鉴这种“虚实结合”的思路,让安全教育更具感染力。课程结束后,我和同学们便自发组织了“延安精神与当代科研”研讨会,大家认为:当年在窑洞里坚持科研报国的前辈们,正是用行动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深刻内涵。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价值,不再局限于论文发表,而是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科技创新的初衷是什么?何谓科学家精神?为何要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两弹一星”的故事告诉我,真正的科技创新必须立足于国家的战略需求。不管是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的故事,还是王淦昌隐姓埋名投身核试验的经历,都让我意识到了“选择”背后的重量:我们确定什么样的科研选题,不是为了浮躁地追逐热点,而是要从国家的现实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国家最紧迫的问题,破解“卡脖子”难题。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危化品爆炸机理与事故防控技术领域。很多时候,面对爆炸实验屡屡失败、模拟数据不匹配的挫折,我时常会想起那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前辈故事。这种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激励我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努力让科技真正造福社会。对科学家而言,也许每个人具体的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方向有所差异,但是那份心怀“国之大者”的意识,却始终一脉相承。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
胡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