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25年后,王礼先的作息安排照旧。早上6点起床,喝一碗牛奶燕麦粥,先浏览国际新闻,再关注国内新闻和学术研究动态,紧接着迅速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王礼先对看中的事有着近乎痴迷的精神。“争分夺秒不停步”这句话,他挂在口头提醒学生、后辈,也亲身践行,以身作则。谈水土保持学科的前沿动态、谈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谈青年人如何自我规划,这位91岁的北京林业大学退休教授总有说不完的话。
学习生涯“勤”字为要
1940年抗日战争期间,王礼先随家人逃难到重庆,在这里,他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路。重庆广益中学的外语学习环境为他的英语水平打好基础。
他1952年考入北京林学院(现为北京林业大学)。1953年,得益于优秀的英语水平,王礼先成功被选拔到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习,一年的学习生涯让他掌握了俄语。1954年,他回校继续学习造林专业,俄语教研室通知王礼先可以免修俄语课程。王礼先明白,不管当初下了多少工夫,语言这门工具也是不用就忘。于是他利用免修俄语课程省下来的时间,兼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所的文摘员,专门为俄文期刊中水土保持相关领域的论文撰写中文摘要。在这项工作中,他掌握了大量俄文专业术语。
王礼先1957年毕业后担任助教。1958年3月,他被派送到甘肃定西这个让左宗棠发出“陇中苦瘠甲于天下”感慨的地方,接受苏联水土保持专家的实地培训。王礼先回忆说:“那水苦得哟,用肥皂洗头发都成团。”王礼先清晰地感知到沟沟岔岔中老百姓的生活处境,也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自然条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结业以后,我接着带我的学生去陕西、甘肃、山西等省份实习。那一片儿的情况我都熟悉得很!”
在定西接受培训的半年中,王礼先的俄语技能也意外地获得了用武之地。当时俄语翻译比较紧俏,他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帮助苏联专家和中国学员沟通的任务。同年,他将苏联专家赠予他老师关君蔚院士的《山地造林技术》译为中文,用于充实教材内容,并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发行。
1976年,中国林业代表团赴奥地利考察林业与荒溪治理。紧接着,1977年,国家决定派王礼先前往维也纳农业大学林学系做访问学者,并到外语学院进修英语一年。起初王礼先并不知道奥地利是德语国家,发现后的第一反应是能不能换去语言环境更熟悉的美国。“好在我的导师奥里茨基教授讲,他可以用英文给我授课,最终我下定了决心。”1979年10月赴奥地利后,王礼先抓紧补习德语。“第一堂课听写,我得了个0分。”王礼先笑着回忆说。
连维也纳农业大学的教务长都没有想到,1981年10月,王礼先在短短两年内就用德语完成了厚达500页的博士论文。谈及此事,王礼先说:“我当时想,就算我拿不到博士学位,也要把我导师荒溪治理的‘看家本领’学到手。”王礼先的俄语技能在博士论文写作中帮了大忙。他曾多次到苏联驻维也纳大使馆的图书馆搜集资料,这些资料后来为他博士论文的写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当时想的就是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谈不上有什么远大理想。”王礼先说,“学校把我分配到造林专业,我就好好学造林的有关课程;国家需要荒溪治理的人才,我就去了奥地利‘取经’。”就在这东奔西走、南来北往间,王礼先逐渐成长,成为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带头人。
脚踏“实地”,才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对于王礼先从事的研究领域而言,脚踏实地的本义与引申义同等重要。除了到黄土丘陵沟壑区,王礼先多次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实地考察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从乌兰布和到腾格里,沙漠留不住他们的足迹,但他们却希望这里留得下后人们的脚印。
即便身在异乡求学,王礼先也始终心系家乡的一方水土。他的博士论文以《中国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荒溪治理的措施体系》为题,尝试将导师奥里茨基的荒溪治理学应用到中国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归国后不到一年时间里,王礼先就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发表了《关于荒溪分类》一文,为国内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大地上遇到的问题折射到论文上,就变成了观点的交锋。王礼先坚持认为,防治土壤侵蚀只是荒溪治理学的部分内容,水土保持学应当沿着山区流域治理的方向发展。在与关君蔚院士合写《中国大百科》的“水土保持”词条时,王礼先同样秉承这一理念,“水也好,土也罢,归根到底都是自然资源,不能偏废,更不能只提保护不提改良与合理利用。”“将水土保持规划落在地块上”被王礼先视为研究水土保持最关键性的成果。
根据当时北京市水利局及海河水利委员会的需要,在1982年3月编制《小流域水土流失调查与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细则》时,王礼先首次提出将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库应用于水土保持规划的技术方案,将小流域中的土地划分为信息库中土地边界清晰、土地利用类型明确、土壤植被地貌等信息齐全的一个个小地块,建成土地资源信息库,并以此信息库平台作为水土保持规划的依据。
该成果使外业调查速度提高20倍,降低成本50%,内业规划速度提高400倍,于1984年通过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王礼先作为项目负责人,于1986年被当时的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证书。
退而不休,继续奉献
2000年退休后,王礼先仍然承担了繁重的教学、科研与国内外的学术工作。
2002年11月,他当选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专家组成员,多次参加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会议。2002年3月,他在美国获得国际土壤侵蚀防治协会颁发的“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2000年至2019年他一直担任《国际侵蚀与泥沙》杂志编委,2013年被聘为《国际水土保持》杂志编委会顾问。
2003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立。王礼先作为首届编委会常务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负责稿件复审、终审。为表彰他对学报建设与发展的贡献,2012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授予他“特殊贡献奖”。2003-2015年他还任《林业科学》副主编。
退休的日子来到第12个年头,他编著的科普读物《奇妙的沙漠》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出版社优秀成果奖,这本书是他将水土保持知识传递给青少年的一次重要尝试。
王礼先的心始终与我国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他先后积极参与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课题《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用水研究》《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与生态需水量研究》,并参与编写出版了《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与生态需水量研究》等书籍。从2000年到2005年,他培养了博士生5名。此后,他还成为以钱正英、孙鸿烈、沈国舫等院士为首的全国水土流失综合考察专家指导组成员,多次到中国各地开展考察,完成了百余万字成果总报告出版审定工作。
“退而不休”是王礼先对自己当下生活的概括。他依然清晰地记得,中学时代,他的老师曾劝勉他:“勤学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厌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如今,每当有机会坐下来与青年面对面交谈,这句话仍是他重复最多的一句。
实习生 田韵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