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在求职季,就业歧视相关话题受到很多关注。“做个性格测试就被企业筛掉了”“面试总被问有没有男朋友、是否打算结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所用“量尺”关系着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公平。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3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7%的受访应届生呼吁用人单位多指标衡量求职者能力。
楚甜是成都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她多次感受到了性别歧视问题。楚甜认为,性别不该成为筛选人才的首要指标,招聘方应结合求职者的课业成绩、校园实践、实习经验、品德等其他方面综合考察,“只因是女生就把人筛掉,这是不合理的”。
北京一所高校的研一学生刘萱认为,企业应结合岗位特性制定针对性的选人用人条件。“比如运营岗,可以通过求职者有无学生组织工作经历、相关实践经历及表现,综合判断其项目管理、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等能力。而不是只通过性别、第一学历等与岗位关联性不强的指标进行筛选。”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当代法治研究院)教授王理万认为,企业招聘应把握的核心标准是“真实职业资格”,即“非什么不能”,“如果必须要具备某个条件,否则就不能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那么这个就是招聘的必要条件,其他的就是额外限制”。他指出,企业有用工自由,但不应与法律规定与平等原则相抵触,“应根据岗位客观、真实、内在的需求去设置招聘条件”。
你希望用人单位如何客观公平地评测毕业生个人能力?60.7%的受访应届生呼吁多指标衡量,而非“一棍子打死”;55.0%的受访应届生认为简历筛选应不搞名校优先,多看专业和岗位适配度;51.1%的受访应届生希望构建科学评价系统,合理评估职业能力;46.6%的受访应届生建议采用匿名评估机制,消除可能的偏见;44.6%的受访应届生希望考评小组构成多元化,涵盖不同学历背景和岗位经验。
楚甜认为,解决女性在求职中遇到的性别歧视问题,还需完善生育成本分担机制,从根本上消除企业用人之忧,“企业没有后顾之忧了,遇到能力与岗位匹配的女性,也就更乐于递出橄榄枝”。
“要通过财政支持,减轻企业负担,使得男性和女性的用工成本趋于平等,从而促使企业在招聘时减少性别偏好。”王理万指出,要做好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平、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
参与本次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专科学历占19.6%,本科学历占67.8%,硕士研究生占11.0%,博士研究生占1.6%。男生占39.6%,女生占60.4%。所在院校为双一流的占29.4%,非双一流的占55.9%,高职(高专)院校的占14.7%。
(包鋆丽对此文亦有贡献,楚甜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