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社会 >> 正文

这个舞蹈队,理工硕士博士生一大堆

发稿时间:2025-04-15 06:21:00 作者:杨雷 金卓 由培远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舞蹈队硕博学生占比一半,月月有演出,年年有专场,全年超3万人次现场观看。哈尔滨工业大学供图

  今年是杨昌至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航天学院求学的第8年。8年来,他除了研究“飞船如何上天”外,还研究跳舞。

  他是哈工大舞蹈队的一员,大一就加入了。对这个工科博士生来讲,舞蹈究竟有何魔力,让他8年来从未间断?“跳舞让思维放空,可以激发科研灵感,舞蹈队硕士生博士生一大堆。”他的理由很简单。

  4月10日晚6点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哈工大活动中心。夕阳余晖漫过玻璃窗,在204教室的地板上投下细碎光斑。指导教师姜帆扬起手臂,指尖划出柔和的弧度。站在最后一排的杨昌至和其他队员随之俯身,有模有样地学着。

  姜帆陪伴舞蹈队13年了。她说,很多学生从大一加入舞蹈队,一直跳到博士毕业。她说,理工科学生喜欢舞蹈,是因为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学生能通过跳舞释放内心压力,宣泄科研中的焦虑、烦躁等情绪,从容应对各种难题。

  这个成立了31年的队伍,现有41名队员,硕士生博士生占比超一半,还有部分教授偶尔也来跳。他们月月有演出、年年有专场,全年现场观众超3万人次。

  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

  2012年,姜帆硕士毕业后,进入哈工大工作,目前是体育部副教授。彼时的哈工大有声乐、美术专职教师,但舞蹈没有。

  一到哈工大,姜帆便开始带舞蹈队。她惊奇地发现,这所工科学校的学生竟如此热爱跳舞。

  舞蹈队排练的地方在哈工大活动中心204教室。姜帆记得,她刚上班时,舞蹈队队员除了上课以外,其他时间都泡在这里,“他们把204称作‘家’。”

  当时,舞蹈队有几个特长生。他们受过专业训练,能带着没有基础的同学一起练,还经常外出表演。

  2015年前后,随着舞蹈特长生逐渐减少,姜帆很焦虑,她担心完成不了演出任务。哈工大每年都有舞蹈队专场演出,“我那时候就跟自己说,这是最后一次了,明年不办了,但第二年还是办了。我希望校园里有舞蹈,让学生感受美。”

  虽然舞蹈特长生少了,但大家还是呈现了一场场精彩演出。在姜帆看来,这归功于工科生的“专”,“只要学生认准了,就会努力学习,达到自己的目标”。

  与大多数学生社团不同,舞蹈队没有面试。学生只要感兴趣,就可以来。舞蹈队的学生大部分是零基础。“我不能磨灭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应该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姜帆说。

  土木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生高金麟没有一点舞蹈基础,却在舞蹈队待了10年。他非常享受聚光灯打下来的那一刻。“上大二时,我参加了《展望太空》节目排练,饰演一个逐梦航天的男孩,从此爱上舞蹈。”

  杨昌至也喜欢跳舞,幼儿园在老家少年宫学过几天,中学还学了一点街舞。后来因为学业任务重,这个兴趣爱好被搁置了。大一刚入学,他就加入了舞蹈队,“小时候的热情被点燃了”。

  舞蹈队还把这份对美的追求,传播到了哈工大教职工舞蹈协会。队里跳得好的学生一周去3天,辅导他们,成了老师的“老师”。

  “上午给学生上课,中午学生教我跳舞,课上课下的交流,使我们有了更融洽的师生关系。”计算学部姚鸿勋教授每次训练和演出后,都觉得精神头十足,“微微出汗,特别放松”。

  音乐律动间,浮躁悄然退场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本科生陈静娴是舞蹈队的“稀有物种”,她4岁开始学舞蹈,拥有扎实的舞蹈基础。

  家人曾让她走舞蹈特长生之路,“我高考前参加过集训,从早到晚的高强度训练特别特别累,当时我一听跳舞就烦”。

  后来没有通过特长生身份考入哈工大的她,反而对跳舞不再排斥了,“舞蹈已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

  2024年,陈静娴和舞蹈队的十几个小伙伴参加了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凭借作品《问天》获得艺术表演类节目舞蹈三等奖。

  对这个成绩,大家很知足,因为她们并没有专门训练。“我们觉得跳舞是一个悦己的过程,奖项只是额外的东西。”陈静娴觉得,“不应该功利性看待舞蹈”。

  已上大三的她正准备考研。择校、该复习什么、从什么地方入手……备考是个大工程,她一时摸不着头脑。

  每当烦躁时,她就去舞蹈教室跳舞。“抛开一切杂念,好像进了世外桃源”。

  航天学院2024级硕士生杜枫从跳舞中感受到了坚持和自律的价值。

  学习舞蹈必须从基本功练起。杜枫坦言,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柔软度远不如小时候,“以前,腿随随便便就可以搬上去。现在再怎么练,也没有那时候灵活了。”

  有段时间,杜枫每天练基本功,一遍遍学动作、一点点抠细节。她不想因为自己影响团队。

  她直言,这和做实验、写论文很像。“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一点点来的。写论文也得一遍遍修改,干啥事不能急,得静下心来。”她有时候做实验感到特别累,“这是一个很无聊的重复性工作”,跳跳舞就能放松很多。

  对很多队员来说,即使毕业了,依然没有忘记跳舞。舞蹈给大家带来的影响延续到了毕业后。

  2020年硕士毕业于哈工大机电工程学院的陈晨,目前在一家飞机设计单位工作。她在舞蹈队待了6年,现在依然跳舞,还报了古典舞和芭蕾舞的培训班。“跳舞能放空自己,帮我释放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抽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能让我更热爱生活。现在工作其实还挺忙的,很多时候节点任务蛮重的,对质量要求也很高。”

  对某航天研究所工程师、哈工大航天学院2015级本科生金瑞琪来说,跳舞已融入生活。“工作之余还参加演出,认识了其他行业的人,开阔自己的眼界。舞蹈也算是自己和外界交流的名片了。”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跳舞不仅是放松身心的过程,还是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过程。杜枫从大一就加入了舞蹈队,已经5年了。她跳了很多舞,唯独对《吾辈山河》记忆犹新,“这里面有蒙古族等很多民族的舞蹈,很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跳这支舞,让她对民族文化有了直观感受。杜枫坦言,之前基本是从书本上了解这些民族文化。“而跳舞给了我直观了解这些文化的窗口。”杜枫说,舞蹈是对肢体动作的艺术加工。这些肢体动作源自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大家把美的东西升华成了舞蹈动作。

  陈静娴虽有多年跳舞经验,但在加入舞蹈队前,对民族舞了解并不多。这两年,她学了藏族、蒙古族等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有了新认识,尤其对藏族百姓的生活习惯有了切身感受。“比如那种踢踏步子,就和他们长期穿很重的靴子有关。因为靴子重,所以他们的步子都是往下垂的。”

  杨昌至对蒙古族文化也很感兴趣。“他们的舞蹈常模仿草原上的动物,如骏马奔腾、雄鹰展翅,体现了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依赖。”

  不仅中国学生对民族文化兴致很浓,外国留学生也很感兴趣。2024年来哈工大进修汉语的俄罗斯籍学生潘妮在舞蹈队度过了难忘时光。“我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回国后讲给朋友听,她们都很感兴趣。”

  每周训练,潘妮都参加。陈静娴记得,她没有请过一次假。“我们自由活动时,她还在认真复习动作。”

  潘妮后来和其他舞蹈队队员参加了哈工大国际教育学院第十一届世界手牵手文艺晚会,表演了《问天》。在一张她和队友的合照中,记者看到,身着传统服饰的潘妮十分开心,和左边同学比了个心。

  潘妮回国后,陆续有其他留学生加入舞蹈队。

  4月10日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舞蹈队见到了5名俄罗斯留学生。她们紧盯镜中的自己,试图复现藏族舞特有的沉坠感——那是牧民负重踏过高原的韵律。

  姜帆走到她们面前,用指尖轻点她们的小腿或腰身:“想象藏袍摆动的感觉和水袖飘舞的样子。”

  那一刻,两种文明在舞蹈中悄然相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雷 记者 金卓 通讯员 由培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15日 03版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