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公猪最大化应用技术攻关小组拿到100万元奖金的合影。河南农业大学宣传部供图
一头公猪可以配种多少头母猪?答案能够给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有一群人利用科研成果给公猪的“种子”装了个“超级复印机”:此前通过人工授精技术,一头公猪一年只能配种250头左右的母猪;如今通过技术改良,可以覆盖5000头母猪,效率提高了20倍。
“这个过程就像给养猪业装上了‘加速器’,既经济又高效。”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新建说。
2023年5月,李新建在与牧原集团育种团队交流时,了解到市场上种公猪利用效率面临技术瓶颈,公司希望提升种公猪利用效率,但低密度猪精液保存难以实现。当前,商业猪精液稀释液在高倍稀释后,存活时间不足24小时,活力下降至50%以下,无法满足低密度输精要求。
通过技术讨论、文献调研等手段,李新建与团队发现国内外均无可行方案。随后,他带领生猪遗传改良及种质资源创新团队迅速成立技术攻关小组,专注于研究“种公猪最大化应用技术”。
在李新建的指导下,90后研究生导师、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杨峰带领研究生开始研究超低密度猪精液保存技术。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繁殖专业的毕业生,杨峰具备丰富的动物精液保存研究基础,“这正好可以发挥我的专长”。杨峰表示,他的初衷便是从产业中寻找研究课题,并将科研成果投入产业应用。
启动实验后,团队用半年时间攻克了猪精液高倍稀释后存活的难题,实现了猪精液稀释200倍依然能够保存5天以上的效果,实现了公猪利用效率最大化。
在猪精液稀释200倍的基础上如何保证配种生下仔猪的质量?杨峰表示,猪群的质量主要由种公猪和母猪的遗传性能决定,与猪精液的稀释倍数无关,此项技术加快了顶级种公猪基因的传递速度和育种成果推广进程,保障了优秀种公猪多生后代。
不过,种公猪最大化应用技术出炉的第一时间并未应用成功。让李新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实验室研发出成果后,企业首次拿到生产中实验发现效果并不好。
他索性带着团队深入牧原集团生产一线进行持续研发和验证,每天与种猪打交道,观察它们的实验反应并做记录,那段时间也让李新建体验了一把“养猪人”的感觉。杨峰在跟随团队调研过程中发现,种公猪精子稀释倍数越高,精子质膜和顶体受损越严重,越难以保存,繁殖学中认为精液稀释超过20倍就是高倍稀释。用常规的稀释粉产品把精液稀释100倍时,精子存活不超过1天。研究团队通过技术解决了该问题,使稀释200倍的猪精液可保存5天以上。
经过多次实验应用,团队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这说明实验室的科技成果,需要到生产一线中检验和验证,任何科技创新成果都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李新建说。
在杨峰看来,这项技术可以促使企业优先选择瘦肉率高、肉质优良的顶级公猪作为种源,快速繁殖出更健康的猪群,从而加速优质猪肉供应,帮助人们享受到更美味、更营养的餐桌食品。这一点在后续牧原集团推广应用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牧原集团种猪技术岗技术人员刘闯介绍,通过种公猪最大化应用技术的推广,使挪系长白公猪的优秀基因快速在集团覆盖,使后代商品猪胴体一二级比例大幅提升,满足了客户对更美味猪肉的需求。
技术的落地同样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从生成技术到落地应用的关键,在于校企间的深入交流、相互信任和支持,将双方相关人员凝聚成一个高效团队。”杨峰说。
事实上,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作为河南农业大学的校友,为种公猪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们不搞‘花架子’合作,要解决真问题。”秦英林说,为此,河南农业大学与牧原集团设立了1000万元的科研风险基金,探索“企业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阅卷”的校企联合科研模式。2023年,学校教师团队研发的“种公猪最大化应用技术”推广后,使顶级种公猪利用效率提升10倍,年节省种猪成本1.2亿元,团队获得100万元奖金。目前,双方合作的26个项目中,3项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这1.2亿元是从哪节省出来的?刘闯介绍,每头公猪多覆盖20倍数量的母猪,减少了公猪饲养成本、优秀种公猪引种成本、公猪站建造成本和人员薪酬成本等多项成本。
在牧原集团总部,河南农业大学青年博士被选派过来挂职锻炼,直接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在学校,“牧原班”定期邀请牧原集团高管来校授课、交流指导。这种“双向派驻”机制,打破了校企之间的物理壁垒。目前,已有上千名河南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在牧原集团就业,2025届毕业生签约人数达到86人。
刘闯就是河南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他对畜牧知识很感兴趣,并加入李新建的攻关团队中。在他看来,新技术最难的部分是“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实践中”。
这次研究成果落地,让刘闯深深感觉到,科研落地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卡点”和想象不到的困难,有时要花费很多精力、时间去解决,如果不重视落地应用这个环节,新技术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
“本次技术落地对我们整个团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刘闯说。
2024年1月,河南农业大学与养猪企业牧原集团共同设立“农大牧原联合产业研究院”,双方已联合申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重点研发专项4项、省实验室2个,农大牧原联合产业研究院也被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第一批河南省校企研发中心。
“该技术颠覆了行业标准,解决了关键生产难题,作为首创,为我国生猪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李新建说。他鼓励科研学者们“走出舒适圈,敢于挑战不可能”,既要专注于本专业技术又要全面了解行业,及时与产业沟通了解实际问题,不断学习新领域、新事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6月30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