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五祖镇的紫云山间,一座现代化的抽水蓄能电站正在建设。这是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十四五”重点工程——湖北紫云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在700多个日夜里,有一支平均年龄31岁的青年突击队在大山间凿通一座座隧洞,贯穿一条条便道,为工程的推进夯基垒石。
2023年5月,中建三局中标这里的电站项目。总承包公司15人组成的首批青年团队旋即挺进大别山,启动前期工作。
紫云山属大别山余脉、海拔1135米。作为全局第一支涉足电站施工的队伍,在大山里面建电站,对项目团队来说,是一次全新考验。
“务必抢个开门红。”在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上,项目负责人陈玉争发出号召。
项目开工,道路线路规划、爆破区域岩体稳定性……一项项数据亟需实地测量。00后向龙伟和另外3人组成测量团队,白天背着20公斤的设备,手持砍刀,在山间灌木丛中辟出一条新路。晚上回到项目驻地,团队一边整理白天的测量数据,一边翻阅专业文献资料,查漏补缺。
这是向龙伟第一次进入大别山区。前有山石拦路,灌木丛间有蛇鼠活动。望不到边际的林海、看不到人迹的深山、叫不上名字的植物……崇山峻岭之间,既没有相应的参照物,也没有天然的土石路,摸索、探点、找路渐渐成了他在野外作业的必备技能。
“有时候一钻进山里面就是大半天,自己提前带吃的上山,我还特意买了一本《皖南山体植被与地质关联图谱》,平时翻看一下给自己充电。”向龙伟说。
在上百次上山、下山往返测量的锻炼下,向龙伟学会了通过映山红的生长密度判断页岩夹层含水性,用野板栗树的倾斜角度估算岩层倾角。就这样,向龙伟和测量团队一起完成了一项项勘测任务。
紫云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中,全长937米的通风兼安全洞隧道是工程的“咽喉要道”,曾让青年突击队如临大敌。
在洞口段,软弱破碎的围岩如同“豆腐渣”,即便根据预案进行超前支护(隧道开挖过程中的一项技术措施,防止隧道塌方),每次爆破后仍需耗时2小时排险,有一段时间,单日进尺(工程领域术语,通常指一个作业班内的钻进长度)始终在2米左右徘徊。
“要尽快攻破这个难关。”90后项目技术负责人兼青年突击队队长陈欣,将“青年突击队”旗帜插在掌子面,40多名青年骨干纷纷上阵,24小时轮班蹲点。突击队在现场支起临时办公桌,累计召开17次爆破参数研讨会,手绘43版炮孔布置图。
难题接踵而至。当隧道剩余300米贯通时,突发的岩爆如同闷雷般在山体内部炸响。为安全起见,施工人员从隧道内撤出来,项目施工按下了暂停键。
为了尽快排查隐患,突击队队员杨超主动请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前往岩爆区域取得了第一手照片、视频等资料。经过一番讨论,并与业主、设计和监理等单位沟通协商后,项目团队很快制定了解决方案:快打泄压孔,并从排水排风平洞抽调无人驾驶挖掘机进行排险。
3天后,当监测数据显示围岩应力(工程领域重要指标,直接反映隧道的稳定性)下降到安全值时,隧道内重新响起了机器的轰鸣。
这场硬仗过后,团队士气大振。通过优化爆破参数、改进出渣工艺,隧道单日进尺逐步提升至9米。
项目枢纽工程主要由上水库、输水发电系统和下水库组成。突击队还承担着下水库泄洪洞竖井(水利工程中的重要设施,用于引导和控制洪水的排放)施工的任务。直径11米的圆形竖井,就像长在半山腰的“天眼”。
“竖井承担着调节水库蓄水量的重要作用,深度64.5米,施工周期长、风险等级高、技术难度极大。”陈欣介绍,水库泄洪时,在高流速、大泄量水流作用下,洞室需承受极高的水压和高速的水流冲击,泄洪洞需做到“牢不可破”,保证泄洪时水能够快速、安全地通过,半点马虎不得。
“把竖井倒过来看,不就像在地下建一座大楼?”在突击队技术研讨会上,00后技术员高鑫森的“奇思”触发了陈欣的灵感。“用液压顶升系统,再装BIM监测……”陈欣在白板上一步步画下草图。就这样,一个全新的造井系统雏形初现。
突击队从房建项目的建造技术中汲取经验智慧,在公司的支持下,借鉴“空中造楼机”的理念,搭建竖井机三维模型。
“我们要造一台能在竖井上‘生长’的机器。”经过数十遍论证推演、实验测试,突击队成功设计出“智能造井机”。这一机器集模板提升、混凝土浇筑、智能监测于一体,被团队年轻人们称作“造井神器”。
“智能造井机”采用模块化设计,突击队的测算数据显示,与传统滑模工艺相比,其工效提升60%,施工周期缩短45天。
最终,项目通风兼安全洞提前15天贯通,排水兼排风平洞提前10天贯通,获中国建筑业协会2024年“工程建设质量信得过班组”等各级荣誉11项。业主单位发来的表扬信中特别提到:“用‘愚公移山’的毅力,啃下了紫云山的‘硬骨头’。”
“大家都期待着项目最终建成的一天,在这项国家工程上留下我们的青春印记。”陈欣说。
曾一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