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昆明7月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蔡华丽 实习生 华雨萱)今天,由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发起的“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在该馆专职讲解员王齐的带领下,近40万网友在线解锁了西南联大的传奇故事。
王齐介绍,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1938年,三校经长沙辗转,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人说,三校师生从长沙到昆明的西迁之路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
自此,西南联大师生开始了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的“教育救国、读书报国”之路。直至1946年抗战胜利后,三校各自北归复校前,先后有约8000人在西南联大就读。他们中有许多人以“为国家、为民族”作为学习的动力,也真正用所学知识参与改变、塑造了今后一段时间的中国。
在直播中,王齐分享了一组数据:西南联大师生中,走出了175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两位诺贝尔奖得主。
这份“成绩单”在世界教育史上都堪称奇迹。这些杰出人才从西南联大走出,为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贡献了巨大力量,也让西南联大成为后人敬仰的教育丰碑和精神高地。
然而,西南联大之所以成为值得铭记的“传奇”,不仅仅是因为它大师云集,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教育成果璀璨夺目。在直播中,王齐特别向观众介绍了西南联大旧址的一块纪念碑。这块碑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背面镌刻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共计834人。王齐说,实际统计西南联大先后共有1100多名学子从军报国。这些联大学子用青春之躯唱响了“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的烽火弦歌。
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介绍,西南联大博物馆馆藏收藏物证超过万余份、相关书籍及档案资料近万份。为办好博物馆这个大学校,充分发挥西南联大历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西南联大博物馆尝试将西南联大的故事从博物馆带进校园、渗入课堂,举办了“西南联大爱国精神主题宣讲团”进校园等活动,并面向社会免费开设《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线上课程。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相关负责人介绍,“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旨在通过直播向社会推广高校文博资源,打造贴近青年的云思政课,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将持续邀请高校博物馆和校史馆馆长、负责老师及大学生讲解员等嘉宾做客直播间,分享高校的文博故事。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02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