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规上讲,你从马路对面过来,是你让他先行。如果你没看到对方,你就没有理由说对方开得快……”2024年5月,一段民警执法记录仪拍摄的画面在网上“火”了。
视频里,非机动车车主横穿车道,“任性”左转与机动车相撞,被交警判定全责后还振振有词地辩解。但视频中的交警熟谙交通法规,坚持判定该车主全责。网友认为,“谁的错谁担责,不是谁弱势谁有道理”,并评价执法交警“不和稀泥,有理有据,有礼有节”。
这位向当事人心平气和释法说理的交警,是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交警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杨吉。从警17年来,杨吉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被普陀分局连年聘为交警业务领域的“专职教官”。
近日,“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上海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总队。该总队情报指挥中心主任汪黎介绍,今年以来,多条上海交警“教科书式执法”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
在杨吉看来,准确掌握法规、正确运用法规,是交警的基本职业素养。“执法不仅是简单陈述法条内容,更要保持思路清晰、分析事故原因,同时也以群众最能接受的方式处理每一起事故。”他说。
有一次,辖区某街道发生一起追尾事故。交警到达现场后发现,两辆机动车停在同一车道上。前车驾驶员声称被后车追尾,后车驾驶员则表示是前车溜车所致。
为确定事故责任,一般要暂扣双方机动车。当天处理这起交通事故的交警是杨吉的徒弟,他请杨吉到现场“帮帮忙”。
杨吉到达事故现场后绕着两辆车转了两圈,然后判断事故系前车驾驶员责任。面对不服气的前车驾驶员,杨吉说出了判断依据:首先,根据现场痕迹和散落物判断,如果是后车追尾,车上散落物由于惯性应主要位于后车,如果是前车溜车,则前车可能出现掉漆等现象;其次,考虑到现场两车距离和驾驶员习惯等因素,可以初步判断前车驾驶员可能忘记拉紧手刹,导致车辆失控。
听到这里,前车驾驶员终于承认自己刚才在行车过程中“因手机响起而分心”。至此,杨吉这起“教科书式”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让双方口服心服。
“每一次执法都是展示窗口。”杨吉认为,“处罚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同我们所讲的法,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能够守法。”
作为“行走的教科书”,杨吉已有近10年的新警带教工作经历。2024年6月,普陀分局专门成立了“杨吉新警带教工作室”。
“大家要敢于说、善于说,但最关键的还是要肚子里有东西。只有具备充分的实战经验,才能在事故判定中站稳脚跟。”在一堂交通事故现场勘查课上,杨吉向新警传授自己的执法心得。
结合工作实际,杨吉开发了《常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交警执法规范用语汇编》等10余门精品课程。今年以来,杨吉牵头举办带教工作座谈交流活动6次,辅导民警、辅警1600余人次,提升了普陀分局一线民警现场执法能力和规范水平。杨吉带教过的普陀分局交管支队三大队民警江山说,师父从零教起,“现在我也能够单独处理一些简单的交通事故和违法行为了”。
41岁的杨吉曾获评“2024年度上海市公安局成绩突出新警带教导师”“上海市公安局优秀共产党员”“2024年普陀好人”等称号。他以过硬的警务技能和法理情兼顾的执法艺术,被誉为上海“教科书式”执法交警,并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次,获个人嘉奖4次。
为让更多“杨吉”出现在执法一线,上海交警多年来致力于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对一线民警执法的要求从“法律法规上的公平公正”向“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的公平正义”不断升级。
“戴好头盔是为了你们的安全,我能说服你比罚你款更重要!”在今年4月另一段走红网络的视频中,交警拦下未佩戴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骑行人后耐心释法,并在处罚后买了一顶头盔,为对方戴上。
这段视频中“教科书式执法”的交警,是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交通管理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90后倪嘉辉。“每次执法都是普法的好时机,处罚教育不是目的。”他说。
黄浦江畔,霓虹闪烁。上海交警“教科书式执法”的背后,彰显为民情怀。越来越多的交警公正执法、暖心执法的镜头,引发群众热议和点赞,向全社会传递守法出行的理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何春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0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