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对于孩子们来说,暑假不仅是一个休息的时间,也应当是又一段成长的开始。有别于相对固化的校园学习,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场景的提供才是成长的前提,才有可能与校园学习相得益彰。从城市展馆参观,到乡村生活体验,从领略自然环境之美,到学习感受红色文化,暑假到底怎么过?如何给青少年一个有意义的假期?记者们调研了一些博物馆、研学基地,采访了家长及青少年,看看孩子们暑期都去了哪儿,试图从中寻找令人信服的答案。
——————————
昆虫博物馆里过暑假:自然与科学奇妙邂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呈宣
八月的北京,暑气正盛,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门前却热闹非凡。一面爬满“昆虫居民”的巨大展示墙前,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五年级的张家豪踮着脚尖,手指飞快地在墙上滑动,向身边的父母介绍每只昆虫的习性。这个暑假期间专程从山东赶来北京的“昆虫迷”,终于走进了他向往已久的昆虫博物馆。
今年夏天,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首次开启暑期开放模式,让这里成为孩子们假期探索自然奥秘的“第二课堂”。
千里追“虫”:一场说走就走的自然探秘
张家豪在博物馆标本墙前驻足良久,反复观察着展柜里的昆虫标本。这个来自山东胶州市北青实验学校的男孩,是个十足的昆虫爱好者。
“山东相关的资源比较少,只要听说全国各地哪里有关于昆虫的活动,我们就会带他去了解学习。”张家豪的妈妈笑着说,“这个暑假我们专门带孩子来到北京,就是因为他一直向往中国农业大学的这所昆虫博物馆,孩子还说以后想报考这里的昆虫相关专业。”
在博物馆的翻动展示栏前,张家豪仔细查看着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分布区域。整个上午,他的脚步几乎没有停歇。
“假期里,我不但会去各地的自然博物馆,还会报名参加自然科考的夏令营活动。”张家豪觉得,每一次走进博物馆,每一次野外观察,都是一次奇妙的科学之旅。
小小讲解员:在分享中成长的科学之旅
暑假期间,一群身着绿色马甲、自信大方讲解着各类昆虫知识的“小孩哥”“小孩姐”也在博物馆里活跃着。
八月的第一个周末,来自北京市实验二小广外分校的小小讲解员孙溥带着一群游客在博物馆里参观,他声音洪亮,讲解流畅,很难想象这个三年级小学生正式成为小小讲解员才短短3个月。
“大约一年前我就开始学习相关知识了,上岗前还进行了系统培训。”孙溥说。
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像孙溥这样的青少年讲解员共有115名,他们来自北京市100余所中小学。暑假期间,每个场馆开放日都会有4到5名小讲解员自主报名上岗,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馆长助理、志愿服务团指导老师杨皓然介绍,青少年通过报名志愿活动,对自己擅长的知识进行自由讲解,一年后在大学生讲解员的陪同下在馆内进行考核,通过方可成为正式志愿者,进行全场讲解。
博物馆里的“第二课堂”:科普教育的新生态
“暑假是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家庭出游的高峰期,我们首次在暑期开放昆虫博物馆,就是为了满足青少年探索知识、开阔视野的需求,让博物馆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杨皓然介绍,今年暑期博物馆在预约系统中每日设置1000个名额,“从这几周的开放情况来看,每个开放日都是满额。加上无需预约的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及60周岁以上老人,日均游客量约为2000人。”
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现代科技的应用让展览变得生动有趣。全息投影、互动触摸屏等技术,让孩子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标本制作、虫珀模拟考古等动手体验区,则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我们大量采用新技术,设计沉浸式场景,设置丰富的动手体验区,举办各类昆虫科普体验活动,努力让展览变得可参与性强,吸引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到博物馆参观。”杨皓然说。
此外,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博物馆还展示着尖端科研成果和珍贵收藏,将实验室的最新发现转化为科普内容。杨皓然介绍:“我们还会不定期邀请相关领域学者在昆虫博物馆召开讲座,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
从博物馆到校园:科普教育的延伸与未来
“目前我们将青少年志愿者、自然美育讲堂、自然美育课堂作为重要抓手,校内校外结合,进一步丰富科普教育形式。”杨皓然介绍说,自然美育讲堂邀请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到学院开展讲座,而自然美育课堂则是学院师生到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将科普教育延伸到校园。
“我们计划吸纳更多青少年加入志愿科普队伍。”杨皓然介绍,未来还将推动“馆校合作”模式,与中小学共建自然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到学校开展主题研学活动,设计以昆虫知识学习、标本制作、自然观察为主题的系列课程。
而对于像张家豪这样来自京外的孩子,博物馆也在考虑如何扩大科普教育的覆盖面。“我们计划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持续性的自然教育生态体系。”杨皓然说,未来可能会开设更多科普课程,让更多无法亲临博物馆的孩子也能学习昆虫知识,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
——————————
乡村体验“野”之“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围围
在浙江省安吉县龙王村,一组孩子认真学习砍竹、锯筒,精心为竹筒饭准备容器;另一组孩子则推着石磨,随着乳白色豆浆缓缓溢出,豆香味弥漫开来;还有的孩子挥舞着木槌打糍粑,“嘿哟嘿哟”的号子声此起彼伏。这是安吉夏令营中乡村生活体验环节的现场之一。安吉夏令营负责人透露,暑假已成功接待了近200名孩子参与此类研学营。
假期,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选择带孩子走进乡村,让他们亲身体验与钢筋水泥城市截然不同的“自然课堂”。
回归田园:乡村成为暑期新选择
这个暑假,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变身成为全国中小学生争相打卡的“农耕迪士尼”。走进村里的水稻博物馆,一粒米的前世今生正以沉浸式剧场的形式娓娓道来——从河姆渡时期的碳化稻谷,到现代农业的航天育种,7000年农耕文明的密码就藏在这方寸之间。
每天清晨,总有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快乐农耕小达人”走进稻田课堂。
“秧苗要像写字一样横平竖直”“水层要保持在3-5厘米”,在朝鲜族阿妈妮的示范下,来自上海的小学生李鸣一第一次理解了“汗滴禾下土”。他的研学手册上密密麻麻记着观察笔记:“6:30露珠会挂在稻叶尖上”“蜻蜓幼虫是水稻的好朋友”。
返乡创业者杨丽娜介绍,光东村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吉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收获成长,更能在实践中学习到宝贵的知识与技能。
“妈妈,稻子原来是长在水里的!”在江西安义的一片稻田旁,7岁的优优兴奋地喊道。她的母亲罗女士说:“孩子从小在城里长大,连青菜是怎么长的都不知道,带她来乡村,就是想让她看看真实的大自然。”
回归田园生活,亲近乡村自然成为暑期新潮流。多家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以来,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50%,其中亲子家庭占比近七成。
为了迎合孩子们暑期新选择,各地乡村依托本地特色,也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江西婺源的“小小农夫”项目,让孩子们插秧、捉鱼、晒秋,体验完整的农耕周期;云南普洱的茶园研学,小朋友背上竹篓采茶,学习制茶工艺;内蒙古呼伦贝尔的牧区夏令营,城市孩子住蒙古包、挤牛奶、骑马射箭,感受草原文化。
自然教育:不只是“玩”,更是“学”
暑假期间,90后父亲陈明望特意带着5岁的儿子回到老家,希望孩子能理解他曾经熟悉的乡村夏天。
陈明望认为,农村原生态、接地气的生活,让自己“玩”有所“学”,这种学习方式远比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生动和有效。
在广东深圳,一位父亲看着儿子在田里满头大汗却笑容灿烂,欣慰地说:“农村的劳动体验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他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
自然教育并非简单的游玩,而是将教育融入自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过量的虚拟生活对成长会产生伤害,需要充分的自然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真实体验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记者采访了10位家长后发现,大家一致认为农村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教育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学习生物学、生态学等知识,这种教育意义,对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北京朝阳区李女士告诉记者,她10岁的儿子在参加完贵州的农耕体验后,不仅学会了种植蔬菜,还养成了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杭州的王先生分享道:“女儿现在会主动把垃圾分类,还给我们科普厨余堆肥的知识,这些改变都源自她在乡村的亲身经历。”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表示,她更看重乡村自然体验的深度而非形式:“与其安排满满的‘打卡’活动,不如让孩子自由探索,观察一只蚂蚁、种下一棵菜,或许收获更大。”
在家长们看来,乡村正用最质朴的方式,给孩子们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
——————————
跟着课本去旅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8月4日,站在湖南省长沙市橘子洲毛泽东雕像前,河北省乐亭县第五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许曼迪和妈妈张雪一起朗诵了这首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创作的《沁园春·长沙》。
长沙橘子洲之行,是张雪特意为许曼迪安排的。8月2日,许曼迪一家自乐亭出发,一路南行,途经长沙停留一天,父母专程领着许曼迪前往橘子洲拜谒毛泽东雕像,感受青年毛泽东心忧天下、怀抱救国理想的伟人风采。
张雪希望通过此行让孩子接受一次难忘的红色教育,在内心刻下橘子洲的模样,当有一天她在课堂上学到这首诗词时,会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
自升入小学以来的每年暑假,张雪都会专门设计一条出游路线,希望女儿能够“跟着课本去旅行”,在路上感受祖国各地多样的风土人情、大好河山。
这个暑假,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魏淼没有外出旅行,自7月初放假后,每个星期的周五、周六、周日3天,她都会按时抵达李大钊纪念馆,以“红领巾志愿讲解员”的身份为来自祖国各地的参观者讲述李大钊先生的革命一生。
在小学二年级时,魏淼报名参加“红领巾志愿讲解员”,从选拔到培训,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魏淼便背熟了李大钊纪念馆3个展厅、9个专题通篇万余字的讲解稿,实地上岗。每次讲解,魏淼都声情并茂、娴熟自然。有时,也会有参观者提出问题,魏淼都会进行介绍和说明。
在李大钊纪念馆第八专题“献身人民解放事业”处,展示着一个仿制的绞刑架,主要介绍李大钊先生为革命理想英勇献身。
“面对李大钊顽强不屈的精神,敌人无计可施,1927年4月28日,张作霖对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秘密处以绞刑,在刑场上,李大钊第一个从容地走上绞刑台……”每每讲至此,魏淼心中都油然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她说,作为李大钊爷爷家乡的孩子,她会在讲解员岗位上为参观者做好志愿服务,传承、宣扬好大钊精神,这是大钊故乡人的使命和责任。
从7月11日至21日,从上海到江苏南京、苏州,再到浙江杭州、内蒙古包头,10天时间里,乐亭县新戴河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李明远开启了一场“特种兵式”旅行。
这是李明远第一次去南方,每一站他都精心安排。第一站选在上海是为了参观一场书法展。李明远从8岁起开始学习书法。上海这场书法展书法作品的创作者是一位1999年出生的年轻书法家刘唐敏,正是他关注和喜欢的书法家之一。
第二站南京。在南京市博物馆,李明远看到了一些日军在南京陷落后施以血腥暴行的照片。李明远说,他之前学过一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文,课文中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仍历历在目,在看到照片那一刻,他对于那段伤痛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国耻家恨不能忘。
在杭州,他专门慕名去了一趟中国棋院杭州分院。从6岁开始学习围棋的李明远已是业余五段的水平。
最后一站选择包头,李明远也是提前作了特别计划,为的是参观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回顾展。连着两个下午,李明远都泡在包头美术馆,“有些书法作品以前只是在网络上看到过,如今是看到真迹了,看不够。”李明远坦言“圆了梦”。
这次旅行让李明远收获颇丰,目睹各地风情,也增长了很多见识。“这样的假期是充实的。”他说。
——————————
在校万卷书 假期万里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
“新疆太美了,我还想去!”暑假期间,北京市八一学校二年级(4)班的饶梓晴与家人一同前往新疆旅行。这次旅程让她既领略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又深入体验了当地的多元文化。
在伊犁州伊宁市喀赞其文化旅游区的石榴花展览馆,饶梓晴收获颇丰。这座集文化展示与文旅融合于一体的场馆,通过图文、实物及数字化手段,生动呈现了伊犁多民族共居共荣的历史。馆内陈列的各民族服饰和仿真美食令她大开眼界,尤其是回族宴席菜“九碗三行子”激发了她的好奇。当晚,全家便前往回族餐厅品尝这道特色菜,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体验。
此行让饶梓晴重温了课本知识。二年级语文课文《葡萄沟》中描述的葡萄品种、颜色及葡萄干制作过程,在现实中生动再现。亲眼见到各式葡萄、品尝美味葡萄干后,她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原来世界上存在这么多样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习俗。”饶梓晴和从事出版工作的母亲都是作家李娟《羊道》系列散文的忠实读者,书中描绘的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令她们向往。为此,她的父亲安排全家在哈萨克族的毡房住宿一晚,亲身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跟老师们读万卷书,随家人们行万里路。”饶梓晴的妈妈告诉记者,在旅行安排中,她注重通过细节培养孩子的能力。确定旅游目的地前先征询孩子们的意见,这是对他们自主权的认可;带孩子们一起查看新疆地图、制订旅游路线,培养项目管理能力;因天气原因取消独库公路的行程,引导孩子们学会面对现实、灵活适应,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年级的武文泽在浙江嘉兴的旅程同样充实。
“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少先队员要认真学习‘红船精神’,克服困难,坚定理想。”他瞻仰了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了解革命先驱们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
西塘古镇的江南水乡风情给武文泽留下深刻印象。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的景致,让课本中的诗句跃然眼前。武文泽用相机定格这些瞬间,幻想自己化身国风少年,与伙伴们在河边嬉戏捕鱼。
“人类应尊重大自然,避免过度开发,地球才能长久为我们提供栖息之所。”此行让他再次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AI设计师,开发能修复生态、减少环境破坏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产品。
“自然风光能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与审美,完善的基础设施则提供安全便捷的环境,让孩子专注感受自然之美。”武文泽的父亲坦言,在挑选暑期目的地时,他尤其注重这两点。
——————————
小课堂追到菜场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卖菜啦,新鲜的蔬菜,上海青只要一块八一斤,不要错过,快来看看咯。”7月29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悦邻广场一楼入口处,周子涵和小伙伴们学着菜场里爸爸妈妈的样子,吆喝叫卖,揽客售卖菜品。
这个摊位是黄桥悦邻广场青少年公益暑托服务点为青少年开的专属“平价摊位”,孩子们在这里可以体验“一日小摊主”“小小当家人”等岗位实践活动。
黄桥菜市场,是相城区黄桥街道老百姓日常重要的采买市场。2024年年初,在多部门共同努力下,改造后的黄桥菜市场焕新“登场”,商位增至128个,经营面积达5000平方米,因此这里汇聚了不少外地摊主和商户。每到寒暑假,没人看顾的青少年或者从老家赶来看望父母的“小候鸟”常常要跟着父母来到市场过假期。
“为解决市场内摊主、商户子女的照看需求,从2024年起,我们在黄桥悦邻广场设立了青少年公益暑托服务点,为这里的孩子们提供暑期好去处。”苏州市相城区黄桥街道团工委副书记尤洁说。今年7月7日起,该青少年公益暑托服务点如期启动,多名商户子女聚集到这里过一个特殊的暑假。
今年11岁的赵奕帆是暑期跟着父母“混市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在悦邻广场经营着一家美发店,夫妻俩由于生意忙,时常顾不上照看孩子。暑期开始后,他们便给赵奕帆报名了暑托服务。
为了突出黄桥菜市场特色,该点位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将农贸市场里的寻常蔬菜化为独特的教育元素,设计了新颖的励志标语,既童趣盎然又暗含深意,也让小朋友们理解父母的工作,感受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关爱。
黄桥悦邻广场青少年公益暑托服务点的暑托班时长共计20个工作日。其间,黄桥街道团工委通过多方筹措教学资源,形成以“心理教育、社会实践”为主要核心的暑托服务课程。
暑托服务点位开设期间,黄桥街道团工委联动中央美术学院(苏州)青少年艺术交流中心,设计了“菜场美学”特色课程。由专业老师带着孩子们深入摊位,近距离观察蔬菜瓜果的纹理、结构与色彩之美,激发审美灵感,完成从“菜篮子”到“画板子”的美学跃迁。
居住在黄桥菜市场附近的卜凡清最喜欢的是暑托服务点的植物角。他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学会辨别植物、观察长势,在一系列生动的自然科学课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通过与辖区内的爱心企业飞凡低空公司的紧密对接,无人机科普课程“飞入”暑托课堂。孩子们就近就地学习无人机知识,亲手操作体验,在熟悉的市井环境中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与力量。
黄桥菜市场也深挖内部资源,集结了一群热心摊主和商户,将课堂真正搬入最鲜活的“烟火一线”。比如,市场管理人员拎着菜篮子走进课堂,为青少年带来“蔬菜认知小课堂”;糕团店师傅利用空闲时间,用传统糕团的老手艺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糯叽叽”的苏式美食课。
此外,依托热心人士的加入,暑托服务点还开展了“公平秤”体验活动,由孩子们担任小小监督员,通过复称交易商品、记录数据,在砝码起落间读懂诚信的分量。
“以前暑假我就跟爸爸妈妈来市场里,他们忙着照顾生意,我自己在旁边写作业。人来人往非常嘈杂,有时候也静不下心来。今年有了暑托服务,不仅有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老师也会热情地答疑解惑,还能学种菜、做手工,我感到特别开心。”市场商户子女中的郑亦辰说。
万家邻里黄桥菜市场项目负责人翁健看着热闹非凡的市场说道:“之前这里只有问价的声音,现在夹杂着‘请扫码支付’的童音和现场学称重、背算数口诀。孩子们实践的身影,让最具民生温度的力量有了活力。”
“这个扎根农贸市场的暑托服务点位,用小小几平方米摊位革新了孩子们的生活理念,也缓解了家长暑期看护难的现实痛点,让孩子们能学有‘趣’处、乐享一‘夏’。”团相城区委书记黄映霞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