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社会 >> 正文

“好孩子”的心墙:当乖巧成为负担,情绪何处安放

发稿时间:2025-09-06 06:37:00 作者:钟婷婷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视觉中国供图

  小赓是初一男生,成绩出色,遵规守纪,是老师同学都很喜欢的“好学生”。每节心理课上,他都认真专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但我总是觉得他的积极显得不太自然,有那么一点儿“刻意”。有几次下课时,他主动来找我聊几句,我也发现他欲言又止。

  这天,我接到了他班主任的紧急求助电话,说小赓在历史课上情绪失控了。起因是他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规定任务,而是偷偷写政治作业。历史老师看到后制止了他,提醒他历史课任务下课要交,让他课后再完成政治作业。同学们都觉得老师的语言并没有太严厉或者过激,只是正常的提醒。结果小赓就开始控制不住地笑,接着又哭,就这样又哭又笑地折腾了很长时间也停不下来,搞得老师同学都莫名其妙。于是历史老师找来班主任,班主任将小赓从课堂上带出来,问他原因,他泣不成声说不出所以然,只说想找心理老师聊聊。

  在咨询室坐下后,我一边给他递纸巾,一边带他做呼吸、转头等迷走神经系统的训练,让他感觉到当下自己是安全的。小赓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呼吸也平稳了,于是给我讲述刚才的情形。他说他也觉得老师只是常规提醒,但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就觉得很好笑,但又知道笑很不合时宜,好像要挑衅老师似的,于是就憋着。但下一刻,又有委屈涌上来,最后终于憋不住,变成了又哭又笑。

  我问他之前是否也曾有这样纠结和失控的经历,他立刻说:“老师,确实有的,这个跟我的经历有关。”

  于是,小赓开始给我讲述他的成长故事。在小赓3岁时,父母就离婚了,小赓跟着妈妈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自离婚之后,爸爸就很少出现在小赓的生活里,直到五六年级,爸爸才开始有规律地一年来看小赓一两次,带他出去玩,一起吃饭等等。

  妈妈总说爸爸是个很虚伪的人,讲述爸爸的种种不好。当爸爸回来看他时,最初他内心是很拒绝的。随着慢慢长大,小赓发现爸爸并不像妈妈说的那样虚伪和不堪,对他也真心诚意、关爱有加。回到妈妈身边时,小赓还是想认同妈妈,于是内心就很矛盾很纠结。

  “现在让你矛盾和纠结的点,并不是该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妈妈,而是如何能既向妈妈表达自己的观点,又不得罪妈妈。对吗?”我尝试进一步澄清小赓的感受。

  “太对了,老师。”小赓眼中闪过光亮,是那种被看到被理解的喜悦。

  小赓告诉我,妈妈的情绪很不稳定,姥姥的情绪也不稳定,姥爷只是表面稳定,但已经被确诊为焦虑症。自己似乎也被遗传了情绪不稳定,但他有自己的应对策略,大多数时候,他都会“逃避情绪”,所以看起来好像是稳定的。他想尝试改变妈妈对爸爸的刻板印象,又担心会“忤逆”妈妈,毕竟他从小的人设就是“听话懂事”,只有表现“乖巧”才能让家人情绪更稳定。

  “小赓,你说的这些我听明白了,似乎你们家的人彼此互动的模式,就是用情绪互相淹没。我的感觉对吗?”我问他。

  小赓笑了:“确实是这样,老师。”

  “你怎么看待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界限感呢?如果0分是非常模糊,不分彼此;10分是界限清晰,责任明确。你觉得你们家人的界限值是几分呢?”

  “老师,我觉得我们家人界限感确实不清晰,也就5分吧。但这样也挺正常吧,不然划清界限也太绝情了,不像一家人了。”小赓说。

  “哦,原来你是这么理解界限感的。”我笑了,“界限感并不是划清界限、冷眼相对,而是一家人各自端自己的饭碗、挑自己的担子。有清晰的界限感,就可以保证家庭成员都能各司其职,处理自己该处理的事情,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总想着去拯救别人,也不是把改变现状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老师,我有点儿明白了。我妈总说,如果我学习更好了,她就会更开心,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小赓问我。

  “也不能说不对,你学习好,妈妈为你开心,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妈妈更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把调整情绪的责任推卸给你。毕竟就算你学习更好了,她的情绪管理能力并不会得到改善。但如果妈妈能够看到自己的问题,有意识地去提升自己的情绪稳定性,你会因为她而变得更好。同样,如果在妈妈情绪爆发的时候,你能够很好地保持稳定,而不是乱了阵脚,妈妈也会因为你的稳定而更快平复,就像你刚到咨询室来我带你做的训练一样。如果能做到这些,一家人才是真正地同向同行,而不是彼此消耗。”

  “老师我明白问题在哪儿了,我确实总是想着怎样让妈妈好起来,甚至一味地讨好妈妈,想以此来平复妈妈的情绪,从没想过怎样让自己更好一些。我表面的稳定,只是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情绪。”小赓说。

  “你对自己的觉察,面对自己不足的勇气,都是很值得敬佩的,为你点赞。”我发自内心地向他表达了欣赏。

  小赓有点儿不好意思,但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欣喜:“老师,其实我早就想来找您好好聊聊,但一直在纠结和犹豫,也不知从何说起。今天这次情绪失控给了我一个契机,我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做。也突然觉得,我大可不必活得那么谨慎和纠结,心里感觉很亮堂。”

  “也谢谢你的信任,愿意把这些故事讲给我听。以后有需要,欢迎你再来找我。”

  钟婷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06日 04版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