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赓是一个很典型的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因父母离异,他自幼跟妈妈和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一起,跟爸爸的接触很少。妈妈在跟他谈论起爸爸时,几乎都是很负面的情绪和信息,这让小赓对爸爸的感觉和印象很不好。
随着他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这时候再跟爸爸接触,他就有了自己的判断,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但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爸爸对他浓浓的父爱,这份爱让他温暖幸福,也让他诚惶诚恐。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感觉跟妈妈的描述产生了分歧,如果觉得爸爸这么好,是不是就意味着要“背叛”妈妈呢?他可不想再失去跟妈妈的统一战线,于是就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讨好并顺从妈妈。
在小赓的描述中,他懂事得让人心疼。说起家里人的情绪不稳定,他会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拯救者:“家里人情绪失控,都是因为我还不够好呗。如果我能更好一些,更有出息,他们的情绪也会更好吧。”
咨询中,当我告诉小赓:“一家人的关系要想和谐稳定,就得各自端自己的饭碗,挑自己的担子。”小赓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被自己视为“亲密表现”的家人情绪爆发,原来也是“情绪不能自理”的表现,自己没法去拯救谁,唯一可以做到的,是慢慢学会对自己的情绪保持觉察,并能够调整回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到家人,打破家族情绪不稳的这个“代际传递”魔咒。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0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