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1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督察对象、内容、方式等进行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条例》明确四类督察对象,分别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生态环境部、承担重要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国务院有关部门;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有关中央企业;党中央要求督察的其他单位。与之前的规定相比,此次生态环境部也被纳入督察对象。
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指出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推行的10年间,我国生态环境取得显著改善,督察工作重点也从治污转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对此,《条例》对督察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完善,其中不再使用“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恶化趋势的区域流域以及整治情况”等表述,而是概括为“环境污染防治、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美丽中国建设方面工作情况”;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改革任务的贯彻落实情况,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落实情况,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及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等。
《条例》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条例》专门列出,例行督察进驻期间,督察组开展工作的方式包括对人民群众举报问题的整改情况开展抽查回访。《条例》还规定,督察的具体工作安排、有关突出问题典型案例等,应按有关要求对外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条例》自4月28日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