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日电(记者 李华锡)“中原大地历史悠久,群星灿烂,孕育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大别山精神,涌现了肖思远、张伟等青年榜样,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政资源。”6月25日,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南郑州启动。启动仪式上,河南省委网信办主任郭岩松致辞说,希望河南省可以借助网络传播“轻骑兵”,打造指尖上的“云端思政课”,讲好青年奋斗故事,让青年网民在思辨交锋中深化认知,在观点碰撞中凝聚共识,在交流互动中实现思想升华。
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网信办、河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河南省文物局和河南省文联联合主办,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领青年一代在融媒传播的浪潮中感受信仰的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彰显青春作为、青春力量,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大别山精神所代表的中原文化孕育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到肖思远、张伟、孟瑞鹏等近年来家喻户晓的保家卫国、舍己救人的青年榜样,再到以中欧班列、洛轴集团为代表的民族脊梁企业中涌现出的青年团队,在科研攻坚中为中国式现代化积蓄澎湃动能、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河南青年,正在把青春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在推动中原大地高质量发展的河南实践中书写青春华章。
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叶锦涛 供图
“三大精神”引领新时代青年奋发有为
历史长河浩浩汤汤,精神之火生生不息。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河南占了三个。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以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为代表的“三大精神”穿越时空,引领新时代河南青年奋发有为。
在河南新县田铺大塆的一户普通农家里,红色精神跨越近百年,在这个家族、四代人中绵延传承。
韩光莹的爷爷韩家苏生于1905年,于1929年参加红军,被编入三十一师四大队,后改编为红四军。1931年春,在攻打高山寨的战斗中,他冲锋在前,身负重伤。三爷爷韩家文1930年参加红军,后随红军主力撤离大别山,1934年牺牲在川陕苏区。韩光莹的儿子韩建东从小就喜欢听先辈的红色故事,2019年秋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2012年,田铺大塆被选定为美丽乡村试点。韩光莹得知消息后果断结束国外务工生活,拿着近30万元积蓄,将家中老屋改造成村里首家民宿——“老家寒舍”。此后,在韩光莹的带动下,村里20余户村民相继将自家老宅改为民宿、竹编店、茶社、咖啡馆等特色店铺。
韩光莹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不忘引领带动其他贫困农户利用闲置房屋从事民宿经营,为他们脱贫增收开辟新渠道,成立了民宿合作社,让更多乡亲走上脱贫增收的道路。
提到河南,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想到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一位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精神坐标——焦裕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兰考县调研指导工作,将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些词语,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跨越时空 见证精神的力量》中得到了完美诠释。
该环节讲述了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青年学子赴尉氏县等地,重走青年焦裕禄奋斗过的人生路,追寻“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在走访过程中,几位青年学子聆听了1947年25岁的青年焦裕禄作为中队班长带领群众抢收转移粮食的故事,以及1950年鼓励妇女劳动争当劳模的故事。
这次走访,让四名青年学子感受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使命。他们讲述了新时代优秀师生、校友传承焦裕禄精神的感人故事,并决定将焦裕禄精神内化为推动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内生动力,以青春之名,续写时代华章,让“焦桐”精神之树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更加枝繁叶茂。
该环节参与者之一、“00后”女孩姜雨荷不仅是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正高级讲师,而且是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冠军。
2017年,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她也曾尝试外出务工。半年多的务工经历让她意识到,掌握一门真正的技术,自己的人生也许会有更多的选择。后来她进入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求学,并且参与了世界技能大赛。
“从来没有逆袭的天才,惟有奋斗不止的青春。”姜雨荷说,备赛时,一个动作要重复成千上万遍,模拟测试更是家常便饭,她每天训练长达十四五个小时。春节别人在家里和亲人团圆,她却在实验室与瓶瓶罐罐相伴。
在一个月的集训中,她每天坚持训练到凌晨2点。她粗略算下来,这几年她的训练时间累计超过14000小时,不知不觉中,把“一万小时定律”从概念变成了现实。
“数不清的挫折失败,无数次的跌倒站起,带着泪与笑咬牙坚持,终于让我捧回了金牌,是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焦裕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姜雨荷说。
《跨越时空 见证精神的力量》表演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
榜样力量,引领青年把青春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三大精神”的影响下,近年来,河南涌现出了很多保家卫国、舍己救人的青年榜样。有在对外斗争中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的为国戍边战士肖思远;有勇救五名落水者的人民子弟兵张伟;还有为救两名落水儿童牺牲的青年大学生孟瑞鹏。在他们精神的带动和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把青春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
“刚开始我所带的那个班,有四五个同学参军入伍,后来参军的人越来越多。到2021年,我带的两个班有十几个同学都参军入伍了。”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肖思远烈士在校时的班主任校振华向中国青年网记者讲述了在肖思远烈士的影响下,学生们踊跃参军入伍的故事。
肖思远烈士曾是该校汽修2014级3班的学生,2016年在校入伍,2020年6月在边境斗争中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为了传承肖思远精神,母校将国旗护卫队更名为思远国旗护卫队,此后,一大批学弟学妹在思远精神的鼓舞下加入其中,立志携笔从戎报效祖国。
思远国旗护卫队班长赵鹏帅在报考该校之前,就了解过肖思远烈士的事迹。到校之后,通过深入学习,他了解到学校有思远国旗护卫队。军训结束后,他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在队里,他每天训练时长不低于5个小时——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训练到10点左右,“我毕业之后,准备跟随肖思远学长的脚步,投身军营。”
就在不久前,河南商丘籍现役军人张伟在休假期间跳水连救五人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反响,获得了全网点赞。在启动仪式现场,曾经采访河南商丘籍少校军官张伟“跪母救人”事迹的商丘市广播电视台融媒记者汪娜,分享了自己的采访故事。让她和同事们感动的是,通过医院的监控画面看到,在急救室仍处于昏迷中的他还下意识地喊着:“救、救,快救人!”
当救到第四名落水者时,张伟已经极度疲惫,嘴唇发紫,全身颤抖。张伟的母亲近乎崩溃地哭喊着:“儿啊,不要再去救了,再救你就没命了,如果再救我也会跳下去。”
一边是岸上母亲的声声哀求,一边是水中人民群众急切的呼救,张伟告诉汪娜,内心虽有挣扎,但军人的使命感不容他有丝毫犹豫。他以中国人最传统的方式,在浅水区朝着母亲跪下磕了一个头,对母亲说:“妈!我是军人,求你,让我再救一个吧!”
汪娜说,张伟这一跪,跪的是儿子对母亲的骨肉情深,是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张伟那一跃,跃的是用生命守护山河的铿锵誓言,是镌刻在军人骨子里“人民至上”的赤胆忠心。
郑州大学学子李苗雨说,张伟的英雄事迹让她明白了,什么才是青春最滚烫的底色——是不计得失的奔赴,是向死而生的担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立足岗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英雄。”
同样见义勇为跳水救人的还有一名“90后”大学生孟瑞鹏,但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24岁。
孟瑞鹏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2级法语专业学生。2015年2月26日,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韩村乡西赵楼村文化广场上的两名儿童不慎落水,23岁的孟瑞鹏纵身跃入刺骨冰湖,救起两名落水儿童,自己却沉入湖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十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坚持弘扬瑞鹏精神,该校学生任和向在瑞鹏精神的影响下,本科毕业后主动申请前往西部贵州开展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工作,并担任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开展志愿服务,奉献青春。
中豫港务集团工作人员讲述中欧班列的故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
牢记嘱托,以青春力量助力打造大国重器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无数充满活力、勇于担当的青年团队,以青春之力,为铸就大国重器贡献新力量。近年来,河南中欧班列从蹒跚起步到领跑全国,不断上演着中原大地链接世界的特别加速度,并成为支撑河南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强大引擎;洛轴集团依托轴承行业唯一的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风力发电、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等轴承试验平台,为高端轴承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广大青年以青春力量助力打造大国重器。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郑州国际陆港。看到郑州国际陆港集铁路港、公路港、空港、海港于一体,正在打造国家铁路一类口岸、多式联运服务中心、中欧班列货运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他们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
从零下30度鏖战于口岸到拖着22公斤样品疾走柏林街头,从被质疑“骗子”屡屡碰壁到赢得欧洲客户信任并主动代言——在中欧班列联通世界的壮阔版图上,这群来自河南的年轻人以青春为笔,书写着破除壁垒、缔结信任的动人篇章。他们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的殷殷嘱托,正成为“钢铁新驼队”驰骋亚欧大陆的核心引擎,带着河南向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目标稳步前进。
中豫港务集团年轻业务员齐瑞博的手机锁屏长期定格着北京、汉堡、明斯克三地时钟——那是凌晨三点拨错国际电话的教训,更是争分夺秒的青春印记。业务员张爽为了拿下优质供应商合同,曾在诺曼底牧场尝试用法语砍价,在零下20摄氏度的白俄罗斯乡村冒雪“扫楼”,甚至扛着22公斤样品疾行在柏林的石子路。
“正是我们的执着,让河南这趟中欧班列成为进口欧洲液态奶的最大平台,三年间累计运回牛奶3000万盒、啤酒2300万罐、牛肉2000吨。”张爽说。
近年来,中欧班列的青年们将总书记“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嘱托化为壮阔现实。15000列班车纵横驰骋,服务全球8000家企业,覆盖40国140城:这条由青春汗水浇铸的“新丝路”,正鸣响河南开放强省的时代汽笛,更让中国梦与世界梦在钢铁轨道的共振中紧密相连。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今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深刻指出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无数的洛轴青年先后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重点项目,为众多“大国重器”贡献力量。
“如果说高铁轴承是‘大国重器’的关节,风电轴承就是‘绿色能源’的心脏。”启动仪式现场,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团队讲述了如何克服困难,做好“国之重器”的故事。2022年,他们接到了研发海上16MW级风电主轴承的重任。面对轴承尺寸大、精度高,并且需要在强腐蚀、高载荷环境下稳定运行25年等技术难题,团队里的工程师们主动组成“攻坚队”,历经几十轮方案设计和验证,终于设计制造出完全符合客户需求的大功率风电主轴承。
当国内首台16MW主轴承在福建海域完成装机、经历超强台风仍正常运转时,主机厂都对洛轴竖起了大拇指!如今,洛轴集团已完成16兆瓦风电主轴承这一“国之重器”的工业化量产。单台16兆瓦机组年平均发电量可满足约2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同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万余吨。
青春华章,“豫”你同行。新时代的河南,广大青年正在用心感受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用情体会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用力践行中成长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青春执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