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郑州7月4日电(通讯员 张朝阳 记者 王文坛)“我的妈呀,这铜人历史这么悠久啊!”6月25日,2025“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南郑州启动。活动中,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艾木发出的这句惊叹,将现场观众的思绪拉回了近千年前的北宋。
舞台上,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师生们正在演绎情景剧《铜人千年》。这不仅是一场文艺展演,更是一堂跨越时空的“文脉传承”。当现代课堂与历史场景交叠,一尊北宋针灸铜人的前世今生,就在青年学子们的演绎中“活”了起来。
图为活动现场河南中医药大学师生演绎《铜人千年》。 叶锦涛 摄
一尊铜人,一部兴衰史
“陛下有旨,着熔炉3座、黄铜3000斤,铸铜人、正经络、定乾坤!”随着舞台上北宋医官王惟一的扮演者一声令下,观众仿佛置身于天圣年间的铸造现场。为了规范针灸标准,宋仁宗下令铸造天圣针灸铜人,其全身遍布657个穴位,内部灌注水银,若取穴精准,水银便会流出,这一创举比西方的人体解剖模型早了800多年。
然而,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北宋末年(1126-1127年),靖康之变,山河飘零,金戈铁马踏破了东京城的繁华,当时在汴京的两具铜人相继流落到民间,其中一具从此即告失踪,另一具则颠沛流离,几经易手。铜人的命运与国运的兴衰紧紧相连。这一幕,让在场的青年学子们深刻感受到,中医药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
“铜人见证了中医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舞台上,河南中医药大学的王晓蕊老师动情地对青年学子们说。从被掠北上到颠沛流离,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重新焕发生机,如今,针灸铜人作为国礼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金名片”。
图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王晓蕊向青年学子们讲述针灸铜人的故事。何青 摄
一根银针,一种传承心
“百会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五寸,刺激百会穴可以治疗神经性疾病、中风、失语、头痛等。”舞台一侧,王晓蕊老师正带领学生们进行针灸实训,讲解穴位、示范手法,这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日常教学的缩影。
图为活动现场河南中医药大学王晓蕊带领学生们进行针灸实训,讲解穴位。 叶锦涛 摄
艾木看得格外认真。2018年来到中国的他,在求学过程中与中医结缘。“我特别喜欢中国的医学,对中国的医学赞叹不已。”从一名对中医充满好奇的留学生,到如今能够熟练进行针灸操作,艾木的成长见证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国际传播力。他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名优秀医生,为中巴两国的医学交流合作添砖加瓦。
艾木的故事,是无数海内外中医药学子的一个缩影。他们从“小我”的兴趣出发,逐渐将个人理想融入服务人类健康事业的“大我”之中。这正是这场“青春对话”的意义所在——引导青年在触摸历史、感知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时代坐标和奋斗方向。
图为活动现场河南中医药大学师生演绎《铜人千年》。 叶锦涛 摄
一代青年,一份新使命
“铜人千载映国运,银针万象济苍生!”演出临近尾声,身着宋代官服的王惟一与现代师生并肩而立,跨越时空的对话,道出了中医药人共同的心声。
再过两年,针灸铜人将迎来问世1000年的纪念。千年回望,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到今天的智能化针灸教学模型,改变的是技术与载体,不变的是守护生命、济世救人的初心。
“守正创新,命运与共!”当河南中医药大学师生们齐声喊出这句口号时,掌声经久不息。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应,更是新时代青年对未来的庄严承诺。他们正以青春之我,接续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千年薪火,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一代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