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香格里拉4月4日电(记者 乔佳新)在海拔3300米的滇西北高原,一条钢铁巨龙穿云破雾,将丽江与香格里拉紧紧相连。2023年11月26日,滇藏铁路丽香段正式通车运营,结束了迪庆藏族自治州不通铁路的历史。在这条被誉为"最美进藏天路"的铁路线上,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守护者——广通工电段香格里拉综合维修工区的34名职工,他们用"毫米级"的精准养护,守护着这条高原铁路的安全畅通。
香格里拉综合维修工区是全国首个工务、电务、供电融合改革的试点单位,管辖着正线加站线共计77.2公里的线路、六个车站的给水设备和53组道岔。这支平均年龄仅25岁的年轻队伍,肩负着在极端环境下保障铁路安全的重任。工长陈永祥是一位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铁路",曾参与过成昆铁路复线改造,在丽香铁路开通之际,他主动请缨来到高原。这位51岁的老师傅常说:"哈巴雪山隧道贯通用了9年,但养护需要一代又一代铁路人坚守。"
陈永祥向记者介绍香格里拉维修工区的情况。乔佳新 摄
高原铁路养护是一场与自然的较量。丽香铁路位于横断山脉腹地,桥隧比高达73%,线路从海拔2400米的丽江一路爬升至3200多米的香格里拉,穿越玉龙雪山、哈巴雪山、虎跳峡等天堑。这里昼夜温差可达20℃,钢轨热胀冷缩效应明显,冻土层对路基设备的影响尤为严重。"1435毫米,误差0!"这是陈永祥带领团队坚持的标准。4月1日凌晨,在零下15℃的严寒中,这群年轻人借助夜间"天窗时间",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检修作业。班长张晋用冻得僵硬的手指操作着轨距尺,在探照灯的强光下反复校准,确保两根钢轨的间距误差不超过1毫米。
次里江初正在进行检修准备工作。乔佳新 摄
在这支队伍中,27岁的藏族小伙次里江初格外引人注目。这位来自梅里雪山脚下德钦县的放牧少年,如今已成为一名熟练的线路工。夜色中,他紧一紧橘黄色工装的领口,扛起道尺走向轨道,开始每天的"夜天窗"作业。"轨距1435毫米,水平偏差0.3毫米。"夹杂着藏语腔调的报数声穿透寒风,他睫毛上凝结的霜花在月光下泛着微光。次里江初说:"高原昼夜温差大,钢轨就像绷紧的弦,必须非常仔细。"这个动作他每晚要重复上百次,手中的检查小锤与钢轨相击的脆响,成为高原夜空中最动人的音符。
工区的驻地处处体现着铁路人的精神传承。大门处的"丽香铁路修建历程"浮雕墙,记录着这条铁路建设的艰辛历程;"红石榴"造型的团结广场,寓意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月光坚守"雕塑则象征着养路人在月光下的默默奉献。每个月的第一天,工区职工都会在这里升国旗唱国歌,升段旗唱段歌,接受爱国爱岗教育。陈永祥说:"我们虽然平凡,但我们并不平庸。我们的汗水与付出,旅客可能看不见,但每一列平稳飞驰的列车,每一只飞过的雪山雄鹰都能为我们作证。"
工区的青年职工正在进行检修演练。乔佳新 摄
作为云岭首席技师,陈永祥独创的"夜校+实战"培训模式,已培养出多名业务技术骨干。他的两个徒弟张晋和李天宇在全局技术比赛中分获第一、第二名,被评为"全路青年岗位技术能手"。防护员木建喜是工区唯一的女性,每天要完成19道安全确认程序,她的记录本上写满了高原养路的"生存法则":"风速超6级暂停高空作业""血氧低于85%立即换岗"......这些细节无不体现着高原铁路养护的特殊性和严谨性。
全长139.7公里的丽香铁路,不仅将丽江至香格里拉的车程从原来的4小时缩短至1.5小时,更如同一把神奇钥匙,激活了沿线23个少数民族村寨的文旅经济。当黎明划破夜空,最后一组螺栓紧固完成,陈永祥和他的团队眺望远方,静谧的雪山之下,蜿蜒在迪庆草原的铁路线上,列车鸣笛奏响了高原的晨曲。"道砟虽小,却能承受万钧之力,我们都是高原铁路上的一粒粒道砟。"陈永祥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
从建设时期"历时九年的哈巴雪山隧道攻坚",到运营阶段"毫米级养护"的精细坚守,滇藏铁路丽香段见证了中国铁路建设与养护的双重奇迹。当动车组穿越海拔5396米的玉龙雪山时,车上的旅客或许不会注意到钢轨上凝结的冰霜,但在那0.1毫米的精准养护标准里,凝结着高原养路人"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坚定信仰。这条通往云端的铁路,正在一代代铁路人的守护下,载着雪域高原的希望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