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6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主办,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调查中心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支持的“第五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云南行”活动启动。当青春身影与七彩云南相遇,当传播理念结合火热实践,这场意义非凡的旅程注定精彩。一起看看师生如何在云岭大地上触摸时代脉动、淬炼“四力”真功吧!
中国青年网昆明7月2日电(实习生 袁航 乔雅雯 刘芳露 记者 杨月)“一颗颗小小的云子,坚而不脆,润而不滑。”走进昆明官渡古镇云子棋院,云南云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云子”)的副总经理刘玉翔正热情地向游客们介绍着云子的魅力。
两位棋手正在对弈。中国青年网实习生杨柠羽摄
“枰设文楸之木,子出滇南之炉。”历史文献上提及“云子”最早的资料有《全唐文》中晚唐傅梦求所写的《围棋赋》。一颗颗质感十足的云子,将千年围棋文化与现代工艺美学交织成新的篇章。
在云子生产车间内,工人查师傅展示着云子制作的工艺:蘸浆、滴浆、转动圆头铁杆,不到5秒,一气呵成。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暗藏玄机:一条铁板上滴六七枚棋子,大小、厚薄、圆度等都有精准要求,如果不够圆、有气泡、有凹陷,通通都被视为废子。无论是熔炼温度,还是滴料手势,都跟云子品质息息相关。查师傅介绍,“滴子”技艺的掌握,没有什么捷径,往往需要数年苦练,长期日复一日地久站久坐,靠近熔炉,在高温炙烤中练就技艺。
云子制作。中国青年网实习生戴雨菲摄
选料、配料、熔融、滴子、退火、打磨、清洗、分拣、精细处理、包装……1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对品质严格把控,最终才会使得这些棋子“白子温润如玉,黑子乌黑透碧”。如今,云子团队掌握一系列科技项目保护研发成果,已经申请专利46项,申请商标115项,持续提升着自主创新能力。
阳光下的云子。中国青年网实习生杨柠羽摄
“云子生产过程较为辛苦和枯燥,但看到一颗颗云子生产出来,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今年60岁的刘廷举,是云子生产部主任,也是区级非遗传承人,从1992年开始从事云子生产工作,33年来,从陌生到熟悉,他感触良多。刘廷举介绍,他的师父何华封今年已经70岁了,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至今还在为云子的生产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如今,我们以云子为基础,生产出戒指、吊坠等衍生产品。”谈及云子的生产,他信心十足地说:“我相信云子制作工艺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将来一定会有机会申请世界非遗”。
在云子棋院,还有一座“云子”微型数字科技馆(简称“云子科技馆”),它将科技基因嵌入到文化传承中。云子科技馆于2022年1月建成,是一个以云子围棋为依托、以人工智能AI围棋为手段、以科普为导向、以传播弘扬中国传统围棋文化为主旨的科技型公益性展览馆,是官渡古镇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云子正走进小学生的课堂,让孩子们在方寸棋盘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云子教培部27岁的毛丽瑶介绍,云子正通过围棋培训与研学体验,走进云南中小学课堂、参与校园课后服务,还通过跨省研学合作,吸引外省青少年参与云子制作、了解其非遗工艺,让云子从本土走向全国,以“非遗+教育”模式,让青少年在黑白棋子间触摸千年文化脉络,推动传统工艺活态传承。
云子衍生产品展示。中国青年网实习生张雨涵摄
从本土到全国乃至世界,云子的“朋友圈”正不断扩大。“我们现在也是一直在探索结合短视频及AI直播的这种方式,让大家能更多地接触到我们的云子,从而能接纳我们的云子。”谈及云子文化的传播,刘玉翔认为,云子是云南的代表性产品,在讲好云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能一味追求开发,非遗保护更是主业,不能丢掉,要守住围棋的魂。”云子副总经理周禹亦表示,云子计划推出中高端云子产品线,让承载围棋智慧与历史记忆的云子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生命力,真正实现活态传承,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调研手记:
踏入云子棋院,讲解员对云子技艺发展历程的讲述如一卷历史长轴,缓缓展开,让我深刻体会到云子传承之路的艰辛与执着。工厂中,非遗工匠们在高温熔炉前躬身劳作,无声诉说着其中的不易。每一颗晶莹圆润的云子,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汗水,在口传手授间,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代代相传。如今,云子技艺正融入中小学兴趣课堂,从孩童抓起,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稚嫩心田生根发芽。为了云子的发展,匠人们既坚守着棋魂本心,又不断创新突破,与新时代文创产品跨界融合,推出精美的棋具、饰品等,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这种守正创新的传承方式,不仅守护了云子的文化根脉,更为非遗技艺开辟出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之路。千年炉火不熄,今朝星河更灿。云子的传承是中国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缩影。坚守文化根脉,不断推陈出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云子会在时光淬炼中愈发璀璨。(实习生张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