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国人的故事·世界农村发展日|马小燕:哈尼族文化像梯田代代相传

发稿时间:2025-07-06 11:3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

  2025年6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主办,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调查中心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支持的“第五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云南行”活动启动。当青春身影与七彩云南相遇,当传播理念结合火热实践,这场意义非凡的旅程注定精彩。

  中国青年网昆明7月6日电(实习生 袁航 乔雅雯 记者 杨月)7月6日是首个“世界农村发展日”,传递着对未来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展望。今天,我们来到云南昆明,走进哈尼族女孩马小燕的故事。她今年19岁,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一的学生。她热爱哈尼族服饰,将讲好哈尼族文化故事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将传播民族文化视为自己的责任。她说:“哈尼族文化就像梯田一样,得一代代传下去!”以下是来自她的自述:

海报制图:实习生 杨柠羽 刘芳露

妈妈缝的衣

  从小到大,哥哥、姐姐和我都是穿着妈妈为我们缝制的民族服饰。我们想穿什么款式的衣服,有什么流行的衣服,只要跟妈妈说,她都会为我们缝制。

  每当收到我妈妈亲手为我缝制的那些衣服,我都会感到很惊喜、很自豪,里面是浓浓的爱啊!

  小时候,我经常坐在小板凳上看妈妈缝那些民族服饰。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着针,一针一针地绣。民族服饰需要缝纽扣,我不太懂,妈妈就笑我绣得不成样子。妈妈是熟练的老师傅了,跟她比,我的手艺差得特别多,闹了不少笑话,但这却是美好的记忆。

海报制图:实习生 杨柠羽

  妈妈做的衣服上有各种各样的纹饰,梯田纹、太阳纹、月亮纹……穿在身上,十分漂亮。不同纹饰代表着不同的寓意,蕴含着哈尼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比如说,梯田纹饰,缝在衣服上,模拟着梯田的场景,代表着对劳动的推崇。还有太阳纹饰,代表着我们哈尼族人对光明团结的向往。

  我妈妈和大姨小姨她们三姊妹都是哈尼族服饰文化的传播者。她们希望我能将哈尼族服饰文化传承下去。我正在学习她们的手艺,我姐姐也是。

  热爱大自然,热爱这片土地,哈尼族文化就像我们哈尼族的梯田一样,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接力和创新,才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座“小桥梁”

  有一次学院组织我们参观民族博物馆,我看见一个姐姐讲解哈尼族文化,我被她的讲解深深吸引,突然眼前一亮,萌生了报名讲解员的想法。

  恰巧我们学校在招民族博物馆的讲解员,我毫不犹豫,立马报名。我就想借这个机会,用我们平时生活的方式,把我们哈尼族文化讲出去,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云南的民族文化。

  我家人知道我在民族博物馆担任讲解员,特别地支持我,她们觉得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她们还叮嘱我把哈尼族的故事融入讲解,通过更加真实、更有温度的讲解,让哈尼族文化“火起来”。

  我现在是大一,知识面还不够广,一些老师和同学过来参观的时候,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很深刻,在向他们讲解的时候,我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向他们学习。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当然,有一些人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很少,我就必须得去打破这一层陌生感。每次讲解完后,会有不同的人来加我的联系方式,我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经常在线上沟通民族文化。

  在讲解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来参观。我看到他们眼里的好奇,我就觉得我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看到那些参观者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可,我就觉得传承的担子挺重的,我立志要好好地干,担好这份重任。

  民族文化真的是一个宝藏,而我就是一座“小桥梁”。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哈尼族的美,看到少数民族的美,看到不同文化的美。

播下一粒粒种子

  我觉得青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力量,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都需要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我的姐姐开设了自媒体账号,传播民族文化,而且还有了一定的粉丝数。她的作品里有她穿着民族服饰跳舞的画面,也有唱歌的画面。她是我学习的榜样。

  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民族文化的话,就得营造浓厚的氛围,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表达。

  我们学校在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会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让青年学子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平时,我也会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篝火晚会、长街宴等特色活动。大家一起交流,相互学习。我相信每个同学哪怕通过这些活动对民族文化只产生一点点的好奇、留下一点点的印象,但是民族文化的种子都可能在未来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海报制图:实习生 杨柠羽

  云南地理位置靠近东南亚和南亚,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前不久,昆明举办了第九届南博会,我有幸成为南博会的工作人员,在那里认识到了很多的外国朋友。他们对哈尼族服饰感兴趣,我就跟他们仔细地讲解。透过南博会,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了世界!

  我喜欢将穿着哈尼族服饰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朋友们看见后经常会留言评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爱上民族文化。

  其实,传播民族文化就像是走梯田,从低处到高处,拾级而上,在每一方沃土播下一粒粒种子,然后静待这些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指导老师:董丽)

  调研手记:

  走进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我认识了哈尼族姑娘马小燕。交谈间得知,她与兄弟姐妹身上的哈尼族服饰,皆由母亲一针一线、倾注心血亲手缝制。薪火相传,在这温暖的环境熏陶下,马小燕对哈尼族文化的热爱愈发深沉,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的信心、决心也如破土新芽般,愈发坚定。她如今是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志愿讲解员,致力于把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动人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今天是首个“世界农村发展日”,马小燕是扎根乡土、助力民族文化传播的青春缩影,在她身上,可以真切感受到山乡大地上民族文化传承的星火力量——那是热爱与责任交织的温度,是古老文化在年轻血液里焕发生机的蓬勃。民族文化的绚烂繁花,会因这些青春身影的守护与传扬,永远绽放在岁月的枝头,香满人间。(实习生 张雨涵)

中国青年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建设性新闻工作坊

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