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理响中国丨狱墙内的家书,藏着他的信仰与牵挂

发稿时间:2025-09-05 15:0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当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汇时,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九十余年前,一位台湾青年用他的一生,写下了自己的答案。

  于是,我们看到了8封泛黄的家书,每一封都盖着台北日本监狱的“许可”印章。这些信件是台湾爱国先烈翁泽生1933年至1939年在狱中写给家人的亲笔手书。

  翁泽生,1903年生于台湾台北,祖籍福建同安。1925年,他在上海大学学习期间投身“五卅运动”,并于同年经瞿秋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4月,台湾共产党成立,翁泽生是创建人之一,并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留沪负责“台共”和中共中央的联络工作,1932年下半年,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团秘书长,与陈云、廖承志等一起指导各地工人斗争。1933年3月,因叛徒出卖,他在上海被捕,后被押往台北日本监狱。

  在长达六年的牢狱生涯中,他受尽酷刑,身患重病,却始终坚贞不屈,从未透露党组织的任何秘密。

1935年4月30日,翁泽生在狱中写给母亲的家书。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翁泽生在家书中极力隐忍个人苦楚,唯以家人安危为念。其笔下有对母亲身体的忧心,有对家庭生计的关切,更有身为人子人兄却无法尽责的深切憾恨。于国,他是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战士;于家,他是心怀愧疚的孝子慈兄。拳拳之心,尽在字里行间。

1933年12月1日,翁泽生在狱中写给母亲的家书。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在1933年12月1日的信中,他隐瞒自身伤痛,写道:“贱体粗安,伏希勿过忧虑”“贱体亦与在外无异”。他让家人不必寄钱,却反复叮嘱:“万事总望母亲诸妹以保持健康为要,勿过节省以伤玉体。”信中那句“只要母亲诸妹康健,他年必有一朝得以重庆团圆”亦是他对未来的期盼。

翁泽生给妹妹的家书。来源:中国抗战胜利网

  1935年4月30日,他在与妹妹翁阿冬(又名冯志坚)通信时才得知父亲已于两年前去世,此前,家人为了不让翁泽生担心对他隐瞒了这一消息。他含泪写下:“今儿在父亲去世之时,既不能奉侍左右,何忍再因儿之事,使父亲不能出殡。”他恳求母亲早日为父亲出殡,并嘱托若家计困难,可向“安安堂药店”借款,承诺“他日若获重归厦地,儿当负责奉还。”

  1939年初,日本殖民者见翁泽生奄奄一息,以“出狱治病”为条件,威逼他写“悔过状”。翁泽生毅然拒绝:“在这里是死,出去也是死,何必成为火线上的逃兵。”直到他病危,日本殖民者才允许其“保外就医”,出狱19天后,溘然长逝,时年36岁。

  1975年,翁泽生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如今,漳州市烈士陵园里仍矗立着台湾爱国先烈翁泽生的雕像。

  一纸家书,烛照未来。如今,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那份跨越海峡的忠贞与牵挂,依然透过泛黄的家书,传递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份深沉的爱国情怀,必将由我辈青年接续传承,在新征程上继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理响中国丨薪火永续 青春作答》

出品单位:中国青年网

  总策划:张 坤 董 时

  总监制:金 锐

  监 制:王 海

  统 筹:王岑予

  策 划:刘洪侠 潘晓文

  记 者:潘晓文 缪舒玲(实习)

  配 音:张寒睿

责任编辑:孙佳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