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22日电(记者 安俐)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抖音集团主办,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与番茄小说联合承办的“走进古籍,看见历史”征文活动于7月17日正式收官。此次联合征文,是番茄小说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第二次合作,共征集到超4.8万部作品,主办方从中精选出了《冒姓琅琊》《耕读天下》《春色满唐》《大渝筹算师》等14部优秀作品进行推荐。
“走进古籍,看见历史”联合征文优秀作品推荐会,从左至右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春色满唐》作者“山的那边”、《大渝筹算师》作者“迷途的小心肝”、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郑小悠。活动主办方供图
“走进古籍,看见历史”联合征文优秀作品推荐会上,专家和网络作家齐聚,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好古籍这一“富矿”,写出既尊重史实又兼具可读性的历史或架空类网络文学作品。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郑小悠认为,“古籍史料是创作文学作品,特别是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重要宝库,现在这个‘宝库’已经高度开放。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看到原来科班出身的专业研究人员才能看到的珍贵文献。”此次评审团重点推荐的作品《冒姓琅琊》就选择了较为小众的南北朝时期作为背景进行创作。据番茄小说编辑介绍,为准确地还原那一时期的历史,其作者“东周公子南”在写作时,查阅资料时间要远远大于实际写作时间。有些时候,为了四千字篇幅的内容,可能需要查阅十几小时的资料。
历史给了网络作家无穷的灵感和素材,但对创作者来说,每一次提笔,总会面临一个两难问题:于历史,要求严谨真实,半点不得含糊;而历史文学则更注重戏剧性,要好看,要跌宕起伏,虚与实的问题应当如何把握?
郑小悠引用了知名编剧张薇提到的观点。“真实的历史与历史作品的关系可以这样来类比,如果历史是动物园里的棕熊,那么历史作品可以是摆在家里的那个玩具熊,玩具熊不必是真熊,但要一眼看出是熊。”在郑小悠看来,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小说应该有两点是“实”的,“一个是小说所处朝代的大时代感,另一个是故事中人物衣食住行的细节。”
《大渝筹算师》作者“迷途的小心肝”也表示,虽然自己的作品对历史朝代进行了架空,但也参考了大量宋、明时期历史背景。《春色满唐》作者“山的那边”说:“虽然我写的是大历史下的小人物,但通过小人物的生活,也可以反映当时从下至上的社会风貌,包括当时的节日、饮食等等都会参照古籍的记载进行描写。”
经过来自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校历史学者与专业文学编辑们的筛选,活动共精选出14部进行重点推荐。除此之外,本次征文作品全部可在番茄小说app阅读。主办方表示,未来,番茄小说还将持续举行多种题材征文活动,不仅将其中优质作品进行优先出版、IP改编,还将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更多合作形式。